《人生若如初见》,不如不见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781更新:2025-09-05 02:00:51

历史剧向来以还原时代风貌与塑造鲜活人物见长,但《人生若如初见》却让观众感到审美疲劳。与其说对政治立场的质疑,不如说是人物塑造的失衡——剧中并未呈现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反而将角色简单化为符号。男主良乡本可借鉴清末铁血保皇党良弼的形象,却因动机模糊、行为割裂而沦为工具人。他身负救亡使命,却难掩身份带来的优越感,面对时代巨变时应有的挣扎与矛盾,在李现的表演中难以窥见。例如剪去辫子的果断令人生疑,传统象征的放弃是否过于轻率?而那场引发争议的强暴戏,更显荒诞:主角在前半段仍以君子风度制止他人,转瞬却对船上的女性实施暴力,行为逻辑断裂,人物形象崩塌。

男二吴天白被塑造成化学家与癫狂革命者的矛盾体,其角色动机与信念的缺失更显突出。剧中不仅未能展现早期革命者对理想的坚守,反而让其沦为失意浪荡的象征。女主张菽红则被强行赋予象征意义,成为民族母性的隐喻,其个人觉醒完全依赖男性角色的推动,缺乏自主选择的叙事空间。当观众期待她在思想觉醒后有所行动时,却只见其被各种势力裹挟,这种符号优先于人性的创作方式,令剧情沦为阅读理解题。

相较之下,《狂飙》中高启强的复杂性、《大明王朝》里杨金水的多面性都展现得更自然。真正优秀的人物塑造,应让角色的缺陷与选择具备内在逻辑。正如《人间正道是沧桑》中杨立青对欲望与禁忌的处理,既非刻意渲染,也非扁平化呈现,而是为人物发展埋下伏笔。历史剧的精髓在于呈现大时代下的人物困境,这些困境往往无法用善恶标准评判。创作者唯有还原人物选择背后的动因,才能让观众与剧中人共情。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