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蒂克消亡史”,七夕和七夕档都不存在了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776更新:2025-09-05 21:44:54

曾创造单日5亿票房纪录的七夕档,如今即便铺陈彩带、赠送戒指、举办牵手活动,仍难以摆脱票房下滑的困境。数据显示,2025年七夕档(8月29日)全国票房仅收2.19亿元,与往昔盛况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意外的是,本周票房冠军并非新上映的爱情片,而是已在院线上映两周的悬疑片《捕风追影》。其票房表现远超第二名的爱情片《7天》,两者相差高达2803.6万元,折射出观众对传统爱情题材的审美疲劳。

为吸引观众,影院推出了多样化的营销策略。部分影院在放映厅内布置“彩带雨”,赠送玫瑰戒指,并推出“牵手场”“为爱鼓掌场”“卡点过七夕”等主题场次,试图为观众打造完整的浪漫体验。但此类营销多流于形式。尽管今年七夕档期的营销活动异常活跃,但最终总票房仅达2.19亿,甚至低于去年同期的一半。同期上映的《7天》与《有朵云像你》两部爱情片,其单日票房总和仍不及已上映两周的《捕风追影》。回望2020年,同期上映的爱情影片曾创下票房纪录,其中《我在时间尽头等你》以2.78亿的单日票房超越《八佰》(3.36亿),最终累计票房达5.05亿。

这部影片成为复工后首部意外爆红的代表作,印证了以小搏大的成功可能性。在上映前毫无期待值的情况下,它不仅打破市场预期,更为七夕档这一长期被纳入暑期档、未被单独重视的细分市场,首次赋予了关键营销节点的定位。

这一阶段的成功并非偶然现象,若追溯国产爱情电影的发展轨迹,可发现其经历了两次显著的繁荣期。2014至2016年间,市场进入鼎盛时期,"喜剧 爱情"的组合模式成为主流;随后2017至2019年,"剧情 爱情"的深度表达逐渐崛起。以《前任3:再见前任》《后来的我们》为代表的作品,不仅实现单片票房屡破十亿元大关,更通过"看前任,遇前任""跟现任看前任,看完分手"等创新营销策略引发热议,片中插曲《体面》《说散就散》更是传唱度爆表,最终《前任3》斩获19.41亿元票房。

2020年成为爱情片与整个电影市场的分水岭。该年度爱情电影市场份额骤降至11%,影片同质化问题逐渐暴露。至2023年,七夕档总票房仅为3.3亿元,仅上映《念念相忘》与《燃冬》两部爱情片,且观众反响平平;2024年虽略有回升至3.45亿元,但《白蛇:浮生》作为动画片,其爱情元素未能带动整体票房增长,单日票房达到9426万元。

过去五年间,尽管《前任4:英年早婚》(10.12亿)依托IP优势在国庆档突破票房纪录,《你的婚礼》(8.22亿)于五一档取得亮眼成绩,《一闪一闪亮星星》(7.02亿)通过雪场场景的创意营销在跨年档崭露头角,但整体而言,票房突破5亿的爱情电影仍属少数,冲击10亿乃至20亿票房的影片更是凤毛麟角。

观众对电影的整体评价仍以剧本质量为核心。数据显示,2020年至今票房突破5000万的国产爱情电影中,多数影片的口碑表现却不尽如人意,豆瓣评分普遍低于7分。这种现象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对爱情片的审美疲劳。复旦大学人文学者梁永安指出,在当代社会语境下,三分之一的年轻人已不再将亲密关系视为必需品。他强调,"追求爱情必然伴随责任与牺牲",认为传统社会中亲密关系往往对应着可预期的稳定回报,如婚姻家庭。而现代社会的流动性与不确定性,让这种确定性逐渐消失,导致爱情的唯一性被解构。

一线城市青年的日常作息多为超长工时与高负荷通勤,平均每日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通勤成本接近2小时。在这种生存压力下,情感投入被重新评估,恋爱行为往往被视为非刚需。如今年轻人推崇的恋爱模式转向理性平衡,主张"情感投入需与生活状态匹配",强调双方在事业与情感上的相互成就。商业机构的七夕宣传语更是印证了这种价值观变迁:"玫瑰易凋谢,黄金更永恒";"他人追求浪漫互动,而都市青年更倾向于理性务实的表达方式";"爱情与否皆可接受,生活秩序才是刚需";"他人收钻戒,我收'再改一版'"等。

当前都市青年群体普遍面临"恋爱无暇"与"工作不止"的双重现实,当基本生存需求都成为挑战时,人们确实难以将精力投注于情感叙事。观众结构的代际更替正在重塑爱情电影的创作方向。据票务平台数据显示,青少年观众占比从9.5%下降至4.2%,20-24岁群体比例由33.8%降至16.9%,而25-29岁年龄段自2021年起逐步成为核心观影群体,30岁以上观众占比则呈现持续上升趋势。这种观众年龄层的变迁与创作者的成熟同步,共同推动着爱情电影类型的发展演变。

随着社会观念的更新,传统爱情电影已逐渐失去原有市场地位。部分观众认为此类影片过于低幼,另一部分则觉得其深沉难以理解。与此同时,爱情电影创作也陷入同质化困局。在2020至2022年间,国产爱情电影中的长标题数量显著增加,而短句命名则趋于减少。统计显示,15部影片中出现"我"或"我的"达11次,"你"或"你的"6次,"我们"或"我们的"3次,而"爱"、"喜欢"等核心词汇高频出现10次。这种命名趋势虽具表现力,却在多部影片同时上映时造成辨识困难,普遍缺乏记忆点。

面对市场困境,爱情电影是否仍有必要存在?七夕档与情人节档的商业价值也引发质疑。然而,正如《爱情神话》所展现的,聚焦中年人情感体验的创新尝试仍能获得口碑与票房双赢。该片通过展现中年人的爱情经历,成为当年现象级黑马,印证了观众对情感题材的深层期待——希望看到更具厚度的故事,通过爱情叙事折射人生百态。或许这正是爱情电影突破僵局的关键。

爱情并非拘泥于某种固定形态,它既可以是青春年少时的热烈相拥,也能是中年岁月里的日常陪伴,甚至成为暮年时光中温暖的晚晴之约。跨越年龄、社会阶层与文化差异,每一段感情都承载着独特的色彩与故事。值得深思的是,七夕节的起源远非单纯的情人节庆典。《周礼·考工记》记载"国有六职",其中女性专精"治丝麻以成之",女子向织女星乞巧的习俗,本质在于祈愿技艺精进与心智明慧。或许我们更应追溯这一传统节日的本源意义——它不仅是爱情的颂歌,更是对智慧、才能与独立精神的礼赞。从这个角度看,当代年轻人对自我成长的专注、对事业学业的追求,恰恰与古时七夕所蕴含的精神内核不谋而合。然而现实却显示,如今的七夕档期虽仍竭力营造浪漫氛围,却再难重现往昔盛况。不是爱情电影本身消逝了,而是笃信爱情的灵魂渐行渐远。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