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上电视还需要更多想象力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713更新:2025-09-06 00:00:35

近日,以微短剧形式展现南洋华人奋斗历程的《狮城山海》在央视八套首播,凭借在次黄金时段收视率上的持续领先,引发业界高度关注。自2023年12月《风月变》登陆湖南卫视、成为国内首部上星微短剧以来,这一新兴形式逐步进入主流影视传播体系。随着2024年8月初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新规,明确支持优质网络视听作品向电视大屏拓展,微短剧上电视的进程得到政策层面的强力推动。

湖南卫视在晚间时段推出微短剧专列“大芒剧场”,并联合芒果TV打造“夏日微甜之旅”特别编排。东方卫视则在电视端设立日播微短剧展播带“品质东方·微剧场”,精选约30部优质微短剧进行集中呈现。通过剧场化运营模式,微短剧得以在电视平台形成固定的播出时段和内容板块,有效激发观众的收视期待和情感共鸣。微短剧登上电视大屏不仅是技术形态的革新,更是艺术传播媒介与大众观赏习惯演进的重要标志。

回顾影视传播史,跨媒介内容迁移早有先例。1905年中国首部电影《定军山》便以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的片段实现影像化突破;20世纪50年代电视刚起步时,电影曾作为补充内容在电视端播出。彼时电视台尚未建立稳定生产机制,节目供给有限,电影成为填补内容空缺的关键载体。2004年视频网站兴起后,为影视作品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这几次媒介迁移均体现了成熟艺术形式对新平台的适配能力。

微短剧登陆电视大屏的现象背后,折射出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小屏主导着大众的娱乐方式,短视频平台通过碎片化内容满足了即时观看需求,推动观众从注重情节完整性转向情绪满足的审美取向。这种转变促使内容产业调整创作逻辑,微短剧凭借轻量化、快节奏和强互动等优势迅速崛起。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主管部门加强监管,近两年微短剧内容质量显著提升,展现出与电视剧互补的创作潜力。

据中国视听大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已有30余部微短剧在省级卫视播出,累计收视户次突破5亿,体现出良好的市场反响。同时,传统电视媒体的转型压力也加速了这一进程。网络视频平台凭借丰富的内容库、便捷的观看体验和智能推荐系统,成功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相比之下,传统电视频道的固定播出时段、有限内容选择和弱互动性面临明显挑战,而广告市场的分流更导致资金压力影响优质内容产出。在此背景下,电视台加快内容创新,通过引入微短剧探索新的商业路径。

然而,微短剧登陆电视并非简单的平台迁移,其在内容适配和播出模式上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竖屏内容与横屏电视的兼容性问题,部分电视台选择将竖屏画面切割为三段仅播放中间部分,导致大屏资源浪费。也有平台尝试在空白区域引入弹幕互动,虽提升了观看趣味性,但可能分散观众注意力。此外,不同微短剧的时长和集数差异显著,从1-2分钟单集到数十集的短剧系列,如何制定科学排播方案仍是待解难题。当前电视台在内容编排和宣传策略上仍显随意,尚未形成可复制的标准化模式。

微短剧与电视的融合不仅是内容层面的突破,更是媒介生态战略重构的体现。湖南广电将微短剧发展提升为集团级战略,计划实现横屏精品内容在湖南卫视与芒果TV双平台同步播出。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发起“中国微短剧品质东方计划”,整合产业资源探索“微短剧 ”创新模式。要推动微短剧在电视端释放更大文化价值,需将其置于大视听生态系统的整体框架中,从创作、制作到播出全流程统筹电视端、网络端和移动端的特性需求,构建多平台协同的内容生产体系。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