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渡》:东方奇幻美学的破茧新生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760更新:2025-09-07 00:01:44

在当前影视剧创作实践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既是推动影视视听语言创新的关键课题,也是构建民族文化主体性的现实途径。爱奇艺出品的奇幻剧《无忧渡》以“志怪为骨,美学为衣”的创作理念,成功将志怪传说与现代叙事、时代精神相融合,成为近年来志怪剧领域的杰出代表。该剧以志怪为外壳、以情感为内核,通过章回体叙事构建了人妖共存的奇幻世界观,创作者不仅借助六则志怪故事探讨人性本质,更通过对视觉符号的重构及哲学内涵的再解读,实现了对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转化,建立起连接古今的美学桥梁。

中式志怪故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凭借其神秘奇幻的特质形成了独特的文学体系。其中,《聊斋志异》被誉为中国古代奇幻文学的代表作,以"写鬼写妖高人一等"的创作理念闻名,其核心在于通过赋予妖鬼复杂的情感与伦理困境,赋予传统志怪故事深刻的人文内涵。《无忧渡》则延续"以妖喻人"的叙事传统,通过妖性与人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对传统志怪母题进行了创新性诠释。

该剧以人妖共存的广平城为背景,描绘了捉妖师宣夜与天生能洞察妖物的少女半夏共同面对"鸮吟""回春""换命""入画""双生""化妖"六大神秘事件的历程。作品在承袭《山海经》异兽奇观的基础上,如玄豹族的形象设计凸显东方豹族的神韵,赤练蛇妖则展现出妩媚娇俏的特质,人面鸮"青羽赤喙"的造型灵感来自《山海经·西山经》的记载。同时,通过妖异现象折射现实社会问题,完成了从聊斋传统题材向现代寓言的叙事转型。

在电视剧的"碧玉梨回春"篇章中,舞伎季离对永恒青春的扭曲渴望,本质上折射出社交媒体时代公众对外貌的普遍焦虑。该单元以"镜"为隐喻,借助镜妖意象揭示人类本性的贪婪与偏执,进而对人性异化现象展开哲学层面的探讨;而在"九命猫换命"单元中,军中将领凤天因对战友死亡的愧疚而困于过往,用木偶傀儡试图填补内心的空缺,却陷入更深的困境,象征现代人沉迷过往、逃避现实的心理挣扎。该情节进一步揭示了以"爱"为名的情感操控,直指亲密关系中的控制暴力,对病态共生关系进行了深刻批判。

由此可见,影片并未简单挪用志怪叙事的外壳,而是对传统题材进行了深层解构与主题重构。其核心突破在于运用现代性视角重新审视人性欲望与道德规范的边界,并延伸至当代社会中情感疏离与认知偏差等现实议题,形成文化反思的双重维度。

在视听美学层面,《无忧渡》采用「以实写虚」的创作策略,将超自然元素如暗流般渗透于市井日常之中。通过虚实相生的叙事手法,既构建出人与妖共存的超现实氛围,又保持了现实主义的叙事根基,成功消弭了传统志怪故事与现代语境之间的隔阂。

视觉呈现方面,创作者从敦煌壁画中提炼出传统美学精神,通过青绿山水的冷调基底与局部强烈的色彩碰撞,形成兼具古典韵味与当代视觉张力的独特风格,使古老艺术符号在现代影像中焕发新生。

广平城的建筑群以瓦灰与铜绿为主色调,点缀以朱磦色门楣,既保留了市井生活的烟火气息,又营造出古典水墨画中特有的留白意境。服装色彩则采用清新淡雅的中国水墨风格,呈现出干净清透的质感,同时又透出沉稳大气的韵味。

创作者旨在融合经典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语境,通过服饰色彩及纹饰的演变映射人物心理成长轨迹,延续"以衣载道"的工艺传统。例如半夏的着装色调从初始的甜美白色逐渐过渡为深邃靛青,暗喻角色从纯真无邪到沉静理性的精神蜕变。

融合中式美学的视听语言,成功构建出诡谲迷离的沉浸式体验。中式美学以营造氛围与构建立体意境见长,通过借鉴古典意象符号,以富有诗意的叙事手法制造心理压迫感与悬疑恐怖的氛围。在"入画"篇章中,宣夜、半夏与幽篁三人被画师封入《广平春日图》所描绘的虚实交织世界,整个场景以氤氲缥缈的山水画境呈现,赋予观众身临其境的画卷漫游体验。而画中世界的破坏则通过墨韵的晕染与消散来呈现,这种表现方式既呼应了中国水墨的表意传统,又体现了对"气韵生动"美学理念的深层诠释。

宣夜令兔妖迟雪借萤 fire 之光为半夏指引归途,星河般的光点在幽暗山林间闪烁,形成强烈视觉反差,将原本的危险氛围转化为诗意与浪漫的交织。在"回春"单元中,创作者通过镜面反射的维度翻转与视角扭曲,配合镜中妖手连接现实与欲望维度,构建出令人不安的恐怖张力。此外,作品巧妙重构"镜子"与"梨"等传统意象,赋予其血腥、危险与恐怖的现代隐喻,在视听节奏的跌宕中,引导观众在战栗中感受心理冲击。

《无忧渡》作为一部承载东方哲思的当代作品,通过构建人与妖共生共存的叙事框架,巧妙诠释了中国哲学中"阴阳和合"的核心理念。剧中人物形象突破传统认知,人面鸮以情义超越人性阴暗、镜妖因执念守护所爱、猫妖为报恩不惜献出九命,这些设定打破了"人善妖恶"的二元对立模式。创作者以《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为理论支点,揭示出天地万物皆由阴阳二气相互转化而成的辩证规律,强调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相互依存关系。通过将人物塑造为具有异化特质的妖与充满人性光辉的妖,剧作深度探讨了人妖之间的共生辩证,最终达成对传统善恶观的解构与超越。

《无忧渡》通过六个志怪故事构建起人性的审视空间,剧中妖魅的作恶本质实为人性异化的外化表现,而人类在面对异类时所展现出的救赎力量,恰恰印证了跨越物种的情感共鸣。这种'以情度物'的东方哲学智慧,既呼应了道家'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理念,也彰显了儒家'仁者爱人'的伦理内核,形成对人性与伦理的双重探讨。

捉妖师宣夜从对抗妖邪到接纳半妖血脉的蜕变历程,深刻诠释了阴阳理念在影视中的具象化表达,即由对立冲突转向理解共生;而半夏通过与妖物的对话打破偏见,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觉醒,蜕变为独立果敢的"捕快",最终完成了渡人渡妖亦渡己的核心命题。这种救赎并非消弭差异,而是在理解中实现共生的叙事,正是中国哲学"和而不同"精神在当代的生动体现。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