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烂尾电影!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752更新:2025-09-07 00:45:14

艺术创作与原著的关系常被赋予隐喻性解读。就像一场婚姻仪式,当创作者与作品原型相遇时,若执意维护其完整性,便难以产生新的创作成果。需要突破既有框架,对原作进行解构与重组,才能催生新的艺术表达。这种创作过程常被误解为对原作的破坏,实则是一种艺术再创造的必然选择。著名策展人汉斯·乌里希·奥布里斯特曾发起名为AUP的项目:Unrealized Projects代理机构,专门收录艺术家未能完成的创作方案。他指出,建筑师未建成的项目多被广泛展示,而艺术家的未竟之作却常被忽视。创作中断的原因多种多样,资金短缺是常见因素,艺术领域与建筑行业同样存在这种困境。在当代社会对执行力的推崇中,那些选择妥协以实现创作的艺术家常被赞誉,但艺术史的尘封之中,仍有许多未完成的作品在无声地抵抗单纯的效用至上主义。例如大卫·林奇执导的《沙丘》改编作品,虽源于弗兰克·赫伯特的同名科幻小说,但其创作构思与原著存在明显差异。

若《沙屋》电影按原定计划启动,其制作阵容堪称艺术界的梦幻组合:著名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萨尔瓦多·达利、导演奥森·威尔斯、传奇摇滚歌手米克·斋格尔、演员大卫·卡拉丁将共同担纲主演,配乐由先锋摇滚乐队平克·弗洛伊德与马嘎姆联合创作,视觉设计则由《异形》的创意大师H.R.吉格尔及法国漫画大师莫比乌斯主导。这一集结了诸多领域顶尖创作者的项目,正是由法籍智利导演阿利桑德罗·乔多罗斯基所发起。

若非导演弗兰克·帕维奇于2013年制作了纪录片《乔多洛夫斯基的〈沙丘〉》,我们对这位导演的认知或许仍局限于其1970年的作品《鼹鼠》(El Topo)与1973年的《圣山》(The Holy Mountain)。即便未曾观赏这两部影片,对异色电影有所研究者也必然知晓它们所引发的传奇效应。《鼹鼠》在纽约的午夜场放映曾吸引约翰·列侬的关注,这位音乐人说服苹果唱片公司总裁艾伦·克莱因将该片正式引入美国市场,并为乔多洛夫斯基提供了百万元投资以完成《圣山》的拍摄。随后,克莱因要求乔多洛夫斯基将虐恋题材的《O娘的故事》改编为电影,但当时坚持女性主义理念的导演拒绝合作,甚至选择逃离美国。面对这一态度,克莱因最终决定将《鼹鼠》与《圣山》封存长达三十年之久。

《圣山》《鼹鼠》与《圣山》(尤其后者)堪称美国1960至1970年代迷幻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巅峰之作,其作品中充斥着突破常规的超现实视觉呈现与粗粝而富有张力的质感。这类影片如同众多异色电影般,更注重对身体感知的冲击而非理性思考的引导。彼时的艺术家群体普遍沉浸于LSD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理念建立在"人类认知边界亟待突破"的信念之上。《圣山》所展现的荒诞想象力令人震撼,但以当代视角观之,其艺术表达早已成为特定历史时期的见证。《乔多洛夫斯基的〈沙丘〉》则揭示了导演更为宏大的创作野心,若《沙丘》能如期诞生,《鼹鼠》与《圣山》或许将被视为艺术家全盛时期前的实验性创作。

《沙丘》的概念设计由乔多洛斯基主导,他投入其中的激情仿佛宗教仪式般炽热。他甚至曾严厉批评沉迷汉堡的Pink Floyd乐队成员,认为他们未能察觉这将是为人类电影史贡献最具分量的配音可能;为争取达利出演,他亲自奔赴三个国家恳请对方合作。与史蒂夫·乔布斯相似,他同样拥有令人惊叹的"现实扭曲力场"。然而,《沙丘》这部曾被寄寓深厚期望的巅峰之作最终未能圆满收官。若你是1970年代的好莱坞高管,面对一位曾以100万美元拍摄前作的智利导演提出的14小时科幻巨制计划,是否愿意批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我是在今年三月于纽约著名艺术影院Film Forum观赏了乔多洛夫斯基执导的《沙丘》纪录片。这部作品以导演帕维奇的访谈为主线,穿插了大量珍贵的筹备画稿与原始素材,生动呈现了《沙丘》的视觉构想过程。年届八十的乔多洛夫斯基带着浓重的口音出镜,虽让帕维奇不得不为其添加字幕,但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反而强化了他真挚澎湃的表达。在谈及早期作品《凡多与丽丝》在墨西哥遭遇审查时,他激动地说道:「那个年代的墨西哥,年轻导演必须经老导演工会批准才能开拍。我说『什么?创作艺术还需要审批?艺术家本应自由!我就是要拍我的电影!』」

《沙丘》的概念设计延续了此前作品中极具争议性的视觉风格,这种强烈的个性表达贯穿整部影片,为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观影体验。无论是资深乔多洛夫斯基迷,还是仅在观影前简单了解该导演的影迷,都难以预料到这会是一部充满颠覆性创意的作品。尽管原版电影未能完成,但从《乔多洛夫斯基的〈沙丘〉》这一早期版本中,我们已能察觉导演的艺术轨迹发生了重要转变。他依然保持着对创作的强烈掌控欲,但逐渐展现出更成熟的导演思维,开始注重团队协作与创意信任。

若能凭借强大的现实扭曲力场汇聚达利、奥森·威尔斯、米克·贾格尔、Pink Floyd、Magma、盖格及Mœbius等艺术与音乐领域的先锋人物,便需懂得赋予其充分的自由空间。丹尼斯·维伦纽瓦在筹备《沙丘》时对这些大师的管理方式,恰似1970年代迈尔斯·戴维斯领导爵士乐团时的包容态度。正如基思·杰瑞特、约翰·麦劳夫林与奇可·科立亚等人最终选择独立发展,该团队解散后,核心成员与创作素材亦在各自领域绽放出新的艺术生命。

这部纪录片探讨了《沙丘》概念设计对电影史的深远影响,揭示了乔多洛夫斯基的未竟之作如何成为「烂尾电影」的典范。通过对比Mœbius当年为《沙丘》绘制的分镜草图与盖格的布景设计,帕维奇指出这些视觉元素与后来的《星球大战》《异形》《夺宝奇兵》等经典作品、乃至近年来的《普罗米修斯》存在显著相似性。在受访者看来,乔多洛夫斯基的团队创作虽未能完成电影,却已将《沙丘》的精神内核渗透至科幻电影的基因之中——正如导演本人所言「好莱坞在用我的团队!」。若《沙丘》能在1970年代顺利诞生,或许会重新定义当时的科幻流行文化,甚至改变此后电影史的发展轨迹。

《沙丘》的概念设计历史无法简单假设。即便我们对乔丹·皮尔执导的版本充满期待,在现实脉络中他始终被《怪诞故事》与《圣山》的创作轨迹所定义。抨击好莱坞的商业保守主义固然令人酣畅,但需承认当前的行业生态未必如想象中糟糕。尽管《沙丘》最终未能实现拍摄(乔丹·皮尔曾公开表达对大卫·林奇版本的不满),他与Mœbius却将筹备期间的创意构想转化为极具艺术价值的漫画《The Incal》。对于追求突破常规的创作者而言,漫画或许提供了比电影更自由的表达载体。

作为迷幻年代的遗民,乔多洛夫斯基如今常被贴上被误解的异想天开者标签。他痴迷于炼金术、塔罗牌、禅宗与萨满教等多元领域,不仅撰写书籍、制作黑胶唱片,更涉足戏剧、行为艺术、电影及漫画创作,堪称真正的跨学科艺术家。这种看似杂糅的知识探索,实则与1960至1970年代美国的社会思潮密不可分。若将当时的反文化运动比作一场火山爆发,其喷发的岩浆与碎影在之后数十年里持续扩散至全球各地。自1960年代起,美国音乐家们开始前往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寻求精神启蒙,这一趋势成为全球文化交融的重要标志。

20世纪60年代,斯图亚特·布兰德创立的《全球目录》首次打破了艺术、技术与科学之间的界限,倡导跨领域知识融合。此后四十余年,人类社会经历了个人电脑革命、互联网浪潮、全球化进程及传统秩序的瓦解。在布兰德时代,吸收多元学科知识被视为拓展思维疆界的途径。而当「access to tools」理念被提出后,我们已迈入工具遍布生活的时代,随之而来的是工具理性对社会结构的主导。对于布兰德而言,唯有通过人类精神力量突破技术桎梏,才能实现真正的创造。他评价电影特效师道格拉斯·特朗布尔时曾说:「他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工程师,却缺乏深层的精神价值。」这或许正是布兰德留给当代社会的最重要启示——在技术至上的时代,精神维度的坚守更为关键。

《沙丘》的概念设计是将弗兰克·赫伯特原作小说转化为视觉呈现的核心环节,涉及对宏大世界观、生态体系与未来科技的深度解构。设计师团队通过精密的视觉语言,将阿拉基斯星球的沙漠生态系统、弗雷曼人的生存智慧以及帝皇统治的象征体系具象化,其中丹妮尔·奥·金(Dante Ferretti)主导的场景设计尤为突出,其运用的粗粝质感与极简主义美学,完美诠释了沙漠星球的荒凉与神秘。此外,服饰设计通过融合传统元素与科技感,展现了人类与本地物种的生物特征差异,而机械装置的设计则体现了人类对资源的掠夺欲望与自然法则的博弈。这些概念设计不仅为影视作品奠定了独特的视觉基调,更深化了作品对生态伦理、权力结构与人类命运的探讨。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