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308更新:2025-09-07 09:03:49
近期重温了一部近期热度颇高的电视剧《我的后半生》,观后感却颇为复杂。最初被其探讨黄昏恋的题材吸引,认为老年人同样拥有追求情感自由的正当性,相较之下年轻群体在婚恋市场中面临的困境似乎更为严峻。然而随着剧情推进,发现都市退休群体在物质条件与时间精力上的优势,反而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因素。(无奈地耸肩)
细看之下确实有些违和感。这种情节似乎偏离了黄昏恋的通常轨迹,更像是男频作品中‘见美即爱’的套路在年龄层面上的变体,充满了对年轻女性的单向倾慕与征服欲。
故事伊始,男主在妻子离世一年后仍困于悲痛之中。这位退休的大学教授日日独坐家中,愁绪如麻,对亡妻的思念几乎将他逼至崩溃边缘,仿佛时光未曾抚平这份哀伤。
在完成节目表演后,他试图朗诵一首为亡妻创作的诗作,却因诗中哀婉的语调被部分观众误解为不吉,最终不欢而散。这一幕让一位内心深沉、情意绵长的男士形象跃然眼前,谁说男儿无情?谁言硬汉无爱?这不正是最鲜活的例证吗?然而镜头一转,这位刚经历失恋之痛的男士,竟在医院邂逅了温柔体贴的护士长。她不仅细致照料他的生活,更以真挚的聆听回应他倾诉亡妻的诗句,甚至被感动落泪。这份跨越生死界限的情感慰藉,让他的内心防线在那一刻悄然崩塌。
这位先生,您是否走出得太快了?粗略估算,从男主沉浸在对故人的思念中,到开启人生新篇章,仅用了不到一集半的时间。一集45分钟的篇幅,我明白现代剧集追求快节奏以避免观众流失,但这突如其来的转变仍让我感到措手不及。这种设定堪称“全员接力”,无论出身、经历还是生活状态,似乎都在迎合男主的需求。从护士长到才学与他相匹配的老年女科学家,从朴实无华的普通大娘到穿着性感的丧偶女性,各类角色接连登场,仿佛在演绎一场现实版的“人妻图鉴”。正如历史上那些为亡妻写诗的古代文人终日续弦纳妾,又像是当下某些忆亡妻的表演艺术家,前脚还在塑造人设博取关注,后脚便已悄然迎娶新人。怀念固然需要,但新的缘分同样不容忽视。这种戏剧化的转变,恰似一盏灯突然熄灭又重新点燃,令人感叹剧情的跌宕起伏。
从表面看,这类情节似乎并无大碍。男性在婚恋市场中的表现也并非新鲜事,更何况理性分析,男主作为一位经济条件优越、文化素养较高的退休人士,在老年交友平台获得青睐理所应当。然而令我感到不适的核心问题在于,剧中存在系统性贬低女性角色的倾向。作为护士长的职业身份被刻意弱化,其工作状态被描绘得异常轻松,甚至在与男主建立关系后完全放弃职业追求,这种设定彻底消解了该职业应有的专业尊严。更令人质疑的是,通过让护士长出现提笔忘字的设定,刻意凸显男主在文化层面的优越性,这种价值观取向显然存在明显的性别偏见。
男主在月下独坐书房,执笔挥毫写下一副对联。他轻抚纸面,徐徐道来:"上联是'人生若只如初见',出自纳兰性德的《木兰花令》,原词有'当时只道是寻常'之句,恰似我们初逢时的心境。下联'何事秋风悲画扇',取自王昌龄的《秋风词》,典故讲的是汉宫秋月与弃妇的哀怨。这联对仗工整,意蕴深远,不知你可曾听闻?"
在男频小说中,女科学家往往被塑造成情感淡漠、性格孤僻、缺乏独立人格的符号,她们热衷于输出价值观和人生哲理,仿佛只有通过灌输思想才能获得存在感。而那些热衷于讨好男主的女性角色,更是将情趣内衣、上门服务等情节演绎得毫无违和,展现出对男性需求的无条件迎合。这种叙事模式不禁让人联想到古早的“龙傲天和他的女人们”,其核心逻辑始终围绕着男性中心主义展开。表面上看是爱情故事,实则更像一个垂暮老人对存在感的渴望——他不缺人照顾,真正愿意无条件付出的伴侣也令他失望,毕竟他追求的并非单纯的陪伴,而是能够通过文化与见识的对比来确立自身价值的“完美容器”。这种设定揭示了深层次的心理机制:某些男性通过贬低女性实现自我认知的建构,当现实中的权力地位衰退时,他们便会寻找新的依附对象以重拾掌控感。因此,剧情中往往通过癌症复发等安排,让女科学家以一封诀别信悄然离世,转而投奔子女;而始终被神化的护士长形象,最终也因物质动机的暴露而沦为“反派角色”,她对男主的过度付出,实则暗含着对物质利益的追逐。
这部剧中的女性角色围绕男主展开,其存在状态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一部分人以主动姿态服务于男主,另一部分则在表层奉献下暗藏私心,还有一部分因客观条件限制无法维系关系而迅速退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男主始终保持着纯粹的情感状态,即便屡屡经历爱的创伤,仍以真诚善良的姿态面对生活。值得关注的是,剧作通过构建三代女性角色——包括全职主妇身份的儿媳、精神出轨的儿子、以及爱管闲事的亲家母——共同编织出一个复杂的家庭图景。这种叙事模式值得商榷:为何在探讨老年群体情感需求时,非要通过女性角色的自我矮化来凸显男主的"高尚"?相较于那些以女性为主视角的爱情剧,比如《那年花开月正圆》,后者在呈现"一个女人被多位男性深爱"的情节时,能够保持男性角色的独立人格与情感完整性,与女主形成平等对话关系。这种差异恰恰揭示了当前叙事模式中潜藏的结构性问题:当女性成为叙事核心时,是否必然需要通过男性角色的边缘化来建构叙事张力?
在《国色芳华》这类作品中,即便是看似强势的女主前夫,也往往被赋予完整的人物发展轨迹与自主意识。相较之下,以女性视角展开的都市言情剧或当代家庭剧,即便男性角色对女主倾注深情,也鲜少将其塑造为需要被引领、被动服务的全然依附者。即便是姐弟恋题材,亦强调情感关系的平等性与双向奔赴。然而,当叙事视角转为男性时,诸如"高龄女性追爱"的短剧却频繁遭遇"霸道总裁爱上绝经的我"式的调侃,这暴露出一个深层矛盾:无论是哪种性别视角,其叙事内核始终围绕着"低地位女性被成就非凡的男性拯救"这一框架,只是当主角是女性时,这种设定会被批评为"沉溺于幻想",而换为男性视角则显得理直气壮。
这种现象本质上反映了影视创作中对传统性别秩序的延续。即便《我的后半生》等剧聚焦爱情叙事,其内核仍建立在男性理想化的人生模板之上,通过刻板印象强化对女性的物化认知。值得警惕的是,当制作方刻意将"美娇妻"的叙事模式移植到老年男性身上,反倒创造出一种荒诞的"逆向物化"——以中老年女性为对象的"追爱"故事,实际上仍延续着"高龄男性作为情感主导者"的思维定式。
当代中老年女性的精神觉醒远比想象中更为显著。从过去的"老年夫妻离婚潮"到近年对婚姻关系的重新审视,这些女性正逐步摆脱"依附男性生存"的思维桎梏,开始追求自我实现与情感平等。若要真实呈现老年人的情感世界,创作应当突破传统叙事框架,既展现"老头"们的情感需求,更要关注"老太"群体对平等关系的主动追求。值得肯定的是,部分作品在结尾处暗示男主最终保持单身这一结局,隐约呼应了"既要还要"的幻想终将破灭的现实。
Copyright © 2008-2024
合作站点:优酷视频、 爱奇艺、 芒果tv、 小小影视免费 百度视频、 腾讯视频、 1905电影网、 搜狐视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PPTV、 CCTV、 哔哩哔哩、 北京卫视、 安徽卫视、 小小影视在线播放观看免费 江苏卫视、 浙江卫视、 重庆卫视直播、 小小影视在线视频, 小小影视官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小小的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小小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 小小影视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