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绝不撤档”到“择日再见”,《蛟龙行动》成春节档最大输家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10更新:2025-09-08 09:20:08

2025年春节档结束,《哪吒2》以破百亿的票房成绩独占鳌头,令其他同期上映影片黯然失色。在这六部新片中表现最低迷的,当属博纳影业斥资10亿元打造的《蛟龙行动》。作为聚焦潜艇海战的现代战争题材影片,其票房最终仅达到3.8亿元,不仅在档期内排名垫底,相较于前作《红海行动》36亿人民币的票房纪录,仅为后者约十分之一。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曾在宣传期公开表示“绝不撤档”,而《蛟龙行动》的官方微博却在节后发布消息,称将“在充分听取观众建议的基础上制作特别版,择日再与观众见面”。

《蛟龙行动》的撤档并非简单的延期上映,而是涉及重新剪辑新版本的调整。然而,即便完成此类操作,业内对其未来表现仍持悲观态度。历史数据显示,所有在重大档期退出的影片均未实现票房逆转,其中表现最佳的《我们一起摇太阳》仅小幅挽回损失,而《红毯先生》等作品则彻底消失在市场视野中。即便特别版能修正部分剧情缺陷,但彻底改变命运的机会微乎其微。博纳影业自2022年起已累计亏损逾7亿元,2024年预亏达6.37亿至8.81亿区间。公司在《传说》《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等项目表现不佳的情况下,仍把《蛟龙行动》视为必须取胜的关键战役。于冬在北影节论坛透露,博纳已将全部资金投入该片,"由于制作周期过长,公司现金流因此被锁定。中小项目将被迫暂停,等待这部影片上映,所以近两年博纳片单减少与此密切相关"。从最初的"永不撤档"宣言到最终的"择日重映"妥协,这场转变标志着博纳主旋律电影战略遭遇重大挫折,同时也暴露出国产电影在创作、宣发及市场反馈机制上的深层问题。作为《红海行动》续集,《蛟龙行动》由林超贤执导,黄轩、于适、张涵予等明星主演,以国内首部核潜艇题材为突破口,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战争场景。在《水门桥》等作品成功带动春节档票房后,该片本被寄予厚望。但档期宣发启动后数据持续落后,且提前点映导致口碑进一步恶化,评分低迷、宣发策略失误、争议言论引发反感等问题逐渐显现,最终使得市场对其期待落空。

博纳在《红海行动》春节档的票房成功后,似乎将过多关注点集中在成绩本身,却忽视了其难以复制的特殊性。更关键的是,《蛟龙行动》在制作与宣发环节均陷入误区,作为主旋律战争片未能避免这些问题,也难以推卸责任。在内容层面,观众对林超贤等港派导演的军事动作片已产生审美疲劳。尽管影片中核潜艇对战、单兵飞行器等视觉奇观频现,但其一贯存在的剧情逻辑漏洞与角色塑造单一问题,在《蛟龙行动》中已无法被宽容。多线叙事的失控进一步加剧了混乱,深海作战、陆地突袭与核危机三条故事线未能有效交织,反而让观众陷入理解困难与观影意愿降低的双重困境。影片设定虚构的2030年时间线,本意是突破现实束缚展现科技想象,却导致叙事呈现悬浮感。例如,敌方“仿生机械狗”被塑造为碾压中方装备的黑科技,而现实中中国仿生机器人大放异彩,蛟龙小队为何不装备?这种设定既违背了“近未来”的逻辑自洽,也与当前科技现实及公众情绪形成反差。

《蛟龙行动》在情感表达层面明显脱节,未能有效呼应当代观众对“中国军人”形象的期待,反而出现令人困惑的剧情设计。例如,张涵予饰演的潜艇艇长在关键时刻吹奏口琴煽情的桥段,被观众戏称为“年度尴尬名场面”。相较于《红海行动》中林超贤对潜艇对战题材的成熟把控,该片在此类情节的呈现上显得生涩,大量倾斜的舱内镜头引发观众眩晕感,导致负面评价集中于视觉体验。同时,影片过度堆砌专业术语,削弱了叙事的可观赏性,普通观众难以代入剧情。宣发阶段更因一条强调“保密”的短视频引发争议,视频中演员因台词涉及国家机密需警惕外籍人员靠近、藏起剧本等细节,试图以“硬核保密”制造话题。然而网友迅速指出逻辑矛盾:若内容真属机密,电影公映岂非全民泄露?由此衍生出的各种调侃,如“建议禁止外国人观影”“保护机密从我做起不买票”等,进一步凸显了宣传手法与观众认知的错位。

张涵予随后澄清,现场情况与短视频呈现的有所不同,后者存在剪辑误导。然而,热点传播的特性决定了其难以区分正负面信息,视频在舆论压力下被紧急删除,但负面印象已深植观众认知,成为票房疲软的潜在诱因。此类缺乏实质内容的宣传物料得以推出,暴露出宣发团队在策略上的盲目性,也反映出对爱国主题的浅层理解以及对观众判断力的低估。内容创新应超越技术堆砌的表象,军事动作片的市场成功不能仅依赖于“更大场面”或“更贵特效”的堆砌;而口碑管理更需摒弃对抗姿态,于冬对差评的激烈回应,恰凸显传统影视公司对新媒体舆论场的陌生与应对乏力。中国电影亟需“重工业”制作体系,但《蛟龙行动》的失利表明,即便模仿《哪吒2》的成功模式亦难以复制,其败北为行业提供了重要教训:宣发策略必须回归内容本位。影片上映前后,博纳的宣发屡屡失态——除了因“保密台词”引发争议外,路演现场出现疑似现役军人装扮的“假军人”与观众互动,被指借军事形象牟利,违反《军服管理条例》;官微迅速删除相关话题仍未能平息舆论风波。董事长于冬公开质疑评分平台存在“黑水军”现象,并呼吁观众“公平打分”,却反被解读为对差评的推诿。这些操作揭示了片方对新媒体传播规律的认知空白,在“观众主权时代”,口碑管理已不再是单向输出,而需通过真诚沟通重建市场信任。

军事动作片亟需实现叙事层面的革新。近年来,《长津湖》《红海行动》等作品的成功使博纳影业形成了对"主旋律"与"大场面"的过度依赖,这种模式在观众审美逐渐成熟的当下已显疲态。尽管《蛟龙行动》尝试以核潜艇对战为亮点进行创新,但其叙事框架仍未能突破程式化窠臼,暴露出类型片在内容创作上的深层困境。业内人士指出,未来军事题材影片若想突破发展瓶颈,或许需深入挖掘中国军人特有的精神内核,既要实现集体叙事的精准表达,更要通过个体命运的刻画引发观众情感共鸣。

在档期选择上,市场规律不容忽视。虽然《红海行动》曾在2018年春节档实现逆袭,但彼时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且其"撤侨"主题高度契合民族情感。而2025年春节档,《蛟龙行动》面对《哪吒2》《唐探1900》等强娱乐性IP时明显处于下风。若能在上映前打磨叙事逻辑、规避创作雷区,并择时而动,选择诸如国庆档、五一节等更具情感适配性的档期,或许能收获更佳市场反响。值得关注的是,《哪吒2》以超120亿元票房成绩成为行业标杆,而《蛟龙行动》的票房表现则凸显了不同类型影片在市场定位上的差异。

行业观察指出,当前国产动画与战争电影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化发展趋势。自《大圣归来》实现票房突破以来,十年间仅有《哪吒》系列、《熊出没》、《长安三万里》和《姜子牙》等六部影片突破10亿元门槛。其中两部《哪吒》与其他作品之间的票房差距已形成断层效应,而追光动画的《白蛇》系列、新神榜系列稳定在数亿级别便被视为成功。《哪吒2》的历史级表现预计将带动动画电影投资热潮,但这种热潮是短期现象还是行业新常态,目前尚无定论。

与此同时,行业领袖于冬强调中国电影市场需要更多"重工业"大片。其观点具有现实意义——好莱坞的全球统治地位正是建立在《阿凡达》《复仇者联盟》等工业化程度高的作品基础上。但问题在于,单纯的视觉呈现和技术堆砌并不能满足观众需求。正如北美市场以外的观众未必认同《美国队长4》的叙事逻辑,《蛟龙行动》的失败恰恰说明,军事题材影片需要在技术呈现与情感表达之间寻求平衡。

市场从不宽容失败。电影从来不是简单的消费关系,观众的观影选择远非被高昂票价或炫目特效所主导。从《749局》到《蛟龙行动》的多部重工业大片失利案例,折射出一个残酷现实:资本投入的规模已不再是衡量电影价值的标尺。真正决定一部影片能否打动观众的,是其能否回应一个核心命题——为何人们愿意走进影院体验这种沉浸式娱乐?是为惊叹于前所未见的视觉奇观?是为感受集体情绪的共振?还是为参与对人类命运的深层思考?显然,观众并非被动接受视觉轰炸、情节混乱与自我陶醉的情感。唯有突破对‘工业大于一切’的迷思,直面观众对优质内容的期待,才能让‘大片救市’的愿景真正落地生根。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