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吧医生》央八首播,任素汐演得好,但剧情悬浮,太套路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240更新:2025-09-09 06:38:55

12月30日晚,现实题材电视剧《奔跑吧,医生》在央视八套正式首播。该片由佟大为与任素汐联袂主演,聚焦急救领域的现实题材。从目前已播出的剧情来看,任素汐的表演展现了精湛的演技,但整体剧情存在明显的编排问题,不仅在细节呈现上出现失真情况,更充斥着陈旧的叙事套路,影响了观剧体验。

任素汐的演艺实力有目共睹,其表演风格的核心在于对现实主义的坚守与追求。这种特质不仅体现在她对角色情绪的精准把控,更源于她擅长通过细节塑造人物性格。例如在救护车场景中,当男主角询问座位位置时,她饰演的角色以"你坐车顶上"的直率回应,将角色的叛逆与个性通过简短对话直观呈现。这种将演员自身特质自然融入角色塑造的方式,使观众能清晰感知角色的正常情绪波动,从而形成立体的人物形象。具备扎实现实演技的演员,往往能为剧作注入真实的灵魂,任素汐的表演方法尤其适合那些追求写实风格的影视作品创作。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佟大为的表演,其角色塑造显然受到一定限制。例如,当这位男主角初次登场时,展现出的刻意洋气感令人印象深刻。我们当然不能简单地将这种表现视为失真,但此类表演方式却易引发观众疏离感。从剧本角色塑造的角度而言,此类出场方式存在偏差。即便佟大为面对这样的角色设定,无论如何演绎都难以塑造出贴近现实的人物形象。《奔跑吧,医生》的核心问题始终源于剧本本身,其叙事模式过于程式化,且细节编排缺乏合理性。套路化叙事已是不争的事实,而角色发展轨迹的设定则显得刻意而机械——男主角被安排至120急救中心,带着情绪开展工作,在与女主角的日常互动中逐渐产生性格互补,继而发展出互相欣赏的情感,最终走向恋爱关系,这无疑构成了典型的模式化叙事。

医疗题材剧中的创意写作往往依赖于一个固定模式,情节走向本就注定难以摆脱套路化窠臼。尤其是后续男主通过日常工作救赎自我、强调120急救体系重要性的桥段,早已沦为观众明察其意图的程式化表达。这种创作方式暴露了编剧层面的贫乏,不仅制约了剧情创新,更成为影视作品质量滑坡的诱因。更为诟病的是,某些剧本刻意通过低智角色来强化主角光环,如《奔跑吧,医生》首集中的老年患者角色,其存在目的明显服务于对男女主角能力与道德的过度渲染。制作方为何要加入如此刻意的低智角色,实属令人费解。

在创意写作领域,若对角色进行'降智'处理,反而能衍生出更具戏剧性的剧情,从而突破写实框架,为主角赋予超凡光环。这种设定逻辑表明,唯有存在认知偏差的角色,才能推动不符合现实规律的情节发展。以笔者所在城市为例,拨打120急救电话需支付百元以上费用,且该费用对应的是未配备专业抢救设备的普通救护车服务。若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为例,救护费用可能更高。在这种市场化运作背景下,救护车工作人员实际上更期待被呼叫,因为收费模式使他们具备经济动机。这揭示出:当故事设定脱离现实基础时,原本看似荒谬的'降智'行为反而成为推动叙事的合理机制。

以《奔跑吧,医生》中120救护车送老人回家的情节为例,这种设定显然脱离现实。根据实际经验,救护车在完成收费手续后便会立即离开,患者需自行前往医院接受治疗。剧中刻意安排120负责将老人送回住所,这种情节设计缺乏真实依据,更显得荒诞。创作者似乎在塑造一个拥有超凡能力、道德优越感的"特殊患者",却忽略了编剧技术的粗糙。在现实医疗场景中,即便存在类似人物,120和医院也不会主动承担接送任务,毕竟医疗资源本就有限。那些试图通过小病大治获取高额费用的患者,往往在医疗机构收费后便会选择配合治疗。因此,剧中出现的这种"降智"角色,本质上是对现实医疗生态的扭曲呈现。

因此我认为,《奔跑吧,医生》存在明显的套路化倾向,且在剧情编排中频繁出现削弱配角智商的设定,以此刻意凸显主角光环。该剧的剧本质量偏低,过度依赖程式化叙事方式,这种创作模式仍需适度调整。(文/马庆云)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