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德华开始的一切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416更新:2025-09-09 08:22:59

1967年,年仅六岁的刘德华随家人从香港大埔的祖屋迁居至城市贫民区“钻石山”。彼时该地仍以木屋为主,火灾频发,刘家亦未能幸免,最终住进由石头搭建的临时房屋。这段与“石头”相伴的童年时光,成为刘德华日后艺术生涯的重要印记。三十八年后,作为国际巨星的他投资了内地新锐导演宁浩的影片,剧本最初命名为《大钻石》。当刘德华初次阅读剧本时,或许会勾起对“钻石山”岁月的回忆。这种跨越时空的巧合,是否曾成为他支持宁浩的内在动力?2006年6月,影片《疯狂的石头》正式上映,以500万元的成本斩获近3000万元票房,六倍回报令宁浩一跃成名。然而十余年间,刘德华始终未参与宁浩的任何电影项目,令影迷颇感遗憾。直至2023年,这一空白被填补——二人首次合作电影《红毯先生》,原定于11月17日上映,后调整至2024年春节档。该片或将重现当年的奋斗印记。感念刘德华的提携之恩,宁浩在《疯石》上映十年后发起“坏猴子72变”导演培养计划,推出文牧野、申奥等新生代导演。事实上,郭帆等《流浪地球》主创亦曾获其助力。近二十年来,以宁浩、郭帆、文牧野为代表的中国三代导演群体,凭借“传帮带”的传承体系,撑起华语电影的半壁江山。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缘分,或许始于刘德华当年的慧眼识珠。而“钻石山”出身的刘德华,亦是受益于香港影坛前辈提携的代表人物。

图片

香港电影界素有“传帮带”的传统,这种师徒传承的模式主要体现在幕后创作领域。导演、摄影师、武行等职业往往形成清晰的师承脉络,尤其对于那些从基层做起最终崭露头角的电影人而言更为明显。杜琪峰便是典型代表,1972年入行初期,他在TVB担任信差,后通过演员训练班开启演艺生涯,但很快意识到自身在演员道路上的局限,转而投身幕后创作。师从王天林(王晶之父)后,他从助理导演起步,逐步成长为90年代后最具影响力的香港电影导演之一。杜琪峰不仅培养了银河映像团队,更提携了陈木胜等后辈导演。陈木胜自1983年起担任杜琪峰的助理导演,1990年执导处女作《天若有情》,该片由杜琪峰监制,刘德华主演。有趣的是,刘德华与杜琪峰早在TVB时期便已合作,1984年版《鹿鼎记》中,刘德华饰演康熙,杜琪峰参与编导工作。此后,杜琪峰与刘德华延续合作,不仅在商业片领域形成默契,更通过《暗战》等作品助力刘德华获得首个香港金像奖影帝殊荣。

图片

杜琪峰虽非刘德华的直接导师,但两人之间形成了相互扶持、共同进步的特殊关系。同样,王晶与向华强对刘德华的职业生涯亦有重要影响。上世纪90年代初,刘德华在专注表演事业的同时,开始了其“导演养成计划”,逐渐涉足幕后制作领域。1991年,在台湾片商蔡松林的助力下,刘德华创立了自己的独立制片公司“天幕”,核心团队汇聚了多位资深业内人士——如1982年《靓妹仔》导演黎大炜、1982版《奇门遁甲》制片陈佩华,以及刘镇伟与元奎这对“文武”搭档,再加上陈嘉上“仝人制作社”这样的外部支援。

然而天幕公司的初期作品中,仅有《九一神雕侠侣》取得一定市场反响,后续无论是古装武侠、当代喜剧,还是文艺片与民国题材,票房表现均不尽人意。四年之后,1995年,天幕公司最终将股权交还蔡松林,标志着刘德华首次创业之路的终结。这一时期的创作理念颇具先锋色彩,例如刘德华对演员的选择偏向特定类型——如刘锦玲、徐濠萦等兼具气质与实力的女星,与主流审美存在差异。

天幕出品的两部“神雕”系列电影(《九一神雕侠侣》及《九二神雕侠侣之痴心长剑》)均对原著进行大胆改编,与杜琪峰1993年的《东方三侠》《现代豪侠传》形成某种创作共鸣。而刘镇伟以刘宇鸣为笔名执导的《天长地久》,其剧本最初为王家卫的《阿飞正传》创作,未被采用后被重新整合,最终成为《阿飞正传》的官方续集。值得注意的是,刘镇伟在该片中摒弃了惯常的喜剧风格,转而聚焦情感表达。

除了刘镇伟,天幕公司内部亦有其他创作实验。陈果曾利用废弃胶片和素人演员打造低成本杰作《香港制造》,该片于1998年斩获第1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导演及新人演员三项大奖,成为刘德华公司体系中意外的璀璨明珠。同年,两人再度合作《去年烟花特别多》,陈果对历史氛围的精准把控再次获得业界认可。

1999年,刘德华获得中建电讯麦绍棠的注资,重组天幕公司并推出《阿虎》《爱君如梦》《全职杀手》等作品。其中《全职杀手》作为天幕与银河映像的合作项目,改编自彭浩翔同名小说,曾以广播剧形式广泛传播。该片在香港本土取得两千万元票房,但海外市场反响平平。更令人遗憾的是,这一阶段“外抗”未果,“内讧”亦随之爆发,最终导致刘德华与麦绍棠理念不合、对簿公堂。

图片

在2023年9月25日的华为发布会上,刘德华谈及"非凡大师"时特别提到了两位重要人物,除音乐界前辈林子祥外,电影领域则指向了许鞍华导演。1982年许鞍华筹备《投奔怒海》期间,周润发为争取台湾市场,力荐当时刚踏入影坛的刘德华——这位演员仅在前一年出演了处女作《彩云曲》。凭借在该片中的表现,刘德华获得了金像奖最佳新人提名。三十年后,当许鞍华筹拍《桃姐》遭遇资金困境时,刘德华主动承担融资责任,不仅成为第三出品方,更自降片酬主演。这份跨越时空的恩情最终以圆满结局收束:叶德娴凭借在《法外情》三部曲中饰演华仔母亲的角色,斩获威尼斯影后等殊荣;而许鞍华与刘德华亦因《桃姐》斩获金像奖最佳导演与最佳男主角,完成了影视圈的佳话传承。

图片

虽然资助许鞍华更多是源于彼此的友谊,但刘德华自21世纪初起便每年投入2000万港币支持新锐导演,且从不计较回报。在经历天幕公司经营困境后,刘德华并未放弃对电影事业的追求。作为企业家与电影人的双重身份,他对创作始终抱有执着热情,即便屡遭挫折仍坚持投入。2002年,刘德华在《无间道》上映之际创立"映艺娱乐",并率先投入2500万港币启动"亚洲新星导"计划,这笔资金据称主要来源于他此前三部电影的片酬。该计划初期便遴选六位来自中国两岸三地、马来西亚及 Singapore 的新生代导演,每人负责一部风格多样的剧情片。不同于以往的投资模式,映艺娱乐仅要求作品为剧情片,且需避免过于沉闷的风格,以保持艺术性与观赏性的平衡。这种宽松的创作环境旨在培育具有独立思考的导演人才,期望涌现出如同陈果般具有影响力的导演。刘德华的良苦用心最终获得回报,第一期计划中,中国内地导演寧浩凭借《疯狂的石头》斩获两千五百万票房,不仅掀起小成本类型片的热潮,更彻底改变了内地电影市场的格局。值得注意的是,寧浩早期作品《香火》《绿草地》仍保持着文艺片风格,而《疯狂的石头》的成功则彻底改变了其创作路径,使他得以在商业类型片领域大展拳脚,直至《无人区》中才重新展现文艺气质。

图片

宁浩对孙悟空的钟爱不仅体现在个人喜好中,更渗透进其创作与事业布局。在《十三邀》访谈中,他坦言每位创作者都经历着被规训的过程,如同孙悟空经历修炼般磨砺成长。这种理念与其2012年创立的"坏猴子"影业高度契合——公司门楣矗立着王瑞琳雕刻的斗战胜佛雕像,而《疯狂的外星人》中外星人形象则明显借鉴了齐天大圣的特质。

作为"坏猴子"的创始人,宁浩在2016年启动了旨在培育新生代导演的"坏猴子72变"计划。该计划已签约涵盖路阳、文牧野等在内的十三位新锐导演,其作品《绣春刀》系列、《我不是药神》、《热带往事》、《受益人》等接连引发行业热议并取得不俗票房。这种现实主义创作倾向贯穿其所有作品,即便在看似轻松的喜剧表达中,也暗含对人性本质的深刻思考。

宁浩的职业选择本身即是对"天命"的另类诠释。早年其父希冀其投身商海,但他却以导演之志反其道而行之。即便如今功成名就,他仍偶尔佩戴象征潜在选择的粗金项链,这既是对个人命运的隐喻,也传递着其对电影艺术与人文价值的坚持。

2019年春节档的票房对决颇具戏剧性:宁浩主导的《疯狂的外星人》与郭帆执导的《流浪地球》形成鲜明对比。尽管前者拥有刘慈欣原著《乡村教师》的创意基础,且汇聚黄渤、沈腾等明星阵容,但后者凭借过硬的特效制作与更广泛的观众共鸣,最终以20亿票房斩获冠军,较《疯狂的外星人》高出近5亿,且豆瓣评分更胜一筹。

这场票房逆袭背后,蕴含着宁浩与郭帆的深度联结。据业内人士透露,《流浪地球》项目最初曾递交给宁浩,但由于其更擅长现实主义题材,对大规模特效制作持保留态度,最终主动推荐郭帆接棒。这种"让贤"之举不仅成就了郭帆在科幻领域的领航地位,也创造了中国电影界"传帮带"的经典范例。

宁浩在行业内的声望亦与刘德华存在微妙关联。正是由于《流浪地球》片尾特别鸣谢"刘德华先生",才为其后续出演第二部《流浪地球》埋下伏笔。这种看似偶然的致谢,实则暗含着宁浩对电影创作本质的深刻理解:成功往往源于关键节点的明智选择,而这些选择本身又构成了中国电影发展的独特轨迹。

图片

或许这并非偶然,在《流浪地球》中出现的台词“希望,是这个时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恰似一盏明灯,串联起刘德华儿时栖居的“钻石山”、宁浩成名作中的“大钻石”以及郭帆所点燃的“希望”之光,构成了中国影坛乃至整个社会的深刻隐喻。这种精神内核正是“小破球”所承载的,也是行业持续发展的根基。郭帆的创作之路并非孤军奋战,他不仅以“化缘大师”之名获得宁浩、吴京等人的支持,更将这份善意持续传递——2016年他监制了饶晓志的《你好,疯子》,并在2021年《人潮汹涌》中客串,该片主演正是刘德华,而《流浪地球》的宇航服设计亦成为该片的重要道具。2022年国庆档黑马影片《万里归途》最初即为郭帆主导的项目,团队完成大量前期筹备后,郭导认为饶导更适合作为导演,遂如宁浩般主动让贤,将执导权交予饶晓志。饶晓志不负众望,最终带领影片斩获近16亿元票房。随后,郭帆又参与制作了孔大山执导的《宇宙探索编辑部》,使这部低成本科幻作品成为众多影迷的挚爱,而90后导演孔大山也借此机会崭露头角。相较于过去香港电影以月甚至日为单位的制作周期,如今内地影片的创作往往历时多年,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此,当一位导演完成代表作后,除了筹备新项目,更应善用资源,为后辈搭建平台,这种提携新人的举措恰是推动行业发展的良方。宁浩、郭帆皆以身作则,而文牧野、饶晓志亦将在未来延续这一传统——正如饶晓志曾监制王子川导演于2023年上海电影节首秀的《漫漫长日》,这种“传帮带”的精神始终在传承。

图片

电影创作的传承脉络从未停歇,从许鞍华、杜琪峰等电影大师,到刘德华、宁浩、郭帆、文牧野等新生代导演,再到饶晓志、孔大山等后起之秀,一代代创作者的接力从未中断。在2023年世界科幻大会期间,郭帆于成都宣布启动"流浪地球短片集"计划,集结14位新锐导演共同打造科幻短片系列;其中既包含曾担任《流浪地球2》视效总监的徐建,也包括曾任职电影频道《世界电影之旅》、后赴哥伦比亚大学深造的沈婳等跨界人才。作为项目发起人,郭帆同步推出"科幻电影训练营小苔藓工程"公益计划,为有志于科幻电影创作的新人提供系统培训。无疑,这些举措正成为传承链条的延伸。而在传承与扶持的历程中,自刘德华18年前资助宁浩起步,无数被扶持的导演群体已成长为内地影坛的重要力量。这种薪火相传的文化积淀,终将在2024年大年初一的《红毯先生》中得到艺术呈现。

图片

宁浩与刘德华首次跨界合作,刘德华在片中饰演“自己”——一位以内地农村题材为切入点的港圈巨星。早在2005年,两人便开始在创作领域产生化学反应,此次联手不仅展现个人艺术碰撞,更折射出中国电影产业的复杂生态。相较于《天若有情》时期杜琪峰对其“偶像包袱”的批评,刘德华后来通过《失孤》(2015)等作品主动突破形象,与陈可辛执导的《亲爱的》共同聚焦寻亲主题。《红毯先生》的预告片中,包含大量对行业生态的戏谑与反思,既呈现导演与演员的自我解构,也映射整个电影界的荒诞与真实。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