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侦探10》《一路繁花》等曝光阵容背后,头部真人秀如何“有效选角”?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891更新:2025-09-09 14:47:10

尽管屡遭观众批评缺乏创新,明星真人秀依旧保持着极高的收视率与话题热度。这类以明星组合团队形式进行户外探险或海外体验的节目模式,每年仍稳居综艺热度榜单前列。节目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两方面:其一为嘉宾阵容的筛选,是否具备足够的市场号召力;其二为播出后的团队互动表现,能否产生引人注目的火花。因此,头部综艺的选角策略始终备受关注。近期,《大侦探》第十季与《一路繁花》等节目公布嘉宾名单后,均引发广泛讨论,这些现象或许揭示了当前综艺选角方向的悄然转变。

在经历长达两年的“资金短缺与缺乏爆款作品”的行业寒冬后,综艺行业是否在内容创作层面形成突破性策略?针对真人秀选角的“标准化配置”,业内普遍认为已具备可复制的行业范式。综艺导演卡拉向搜狐娱乐透露:“常规节目设置中,主持人团队规模通常控制在7至8人左右,其中需配置1-2位具有行业影响力的资深主持人、3-4位具备年轻号召力的流量艺人,以及1-2位擅长制造话题的综艺专业选手。”这一组合模式在节目效果与市场表现双重维度中持续验证其有效性,近期公布的《大侦探》第十季阵容虽以嘉宾回归为主,但依然沿袭上述配置逻辑,印证了行业对选角策略的成熟运用。

《大侦探》第十季录制现场路透图(来源:网络)显示,节目中的"核心嘉宾"包括何炅与张若昀。张若昀凭借较高的人气,已超越传统流量艺人对节目的影响力;"综艺咖"则由大张伟和吴昕担任;魏晨、王鸥、杨蓉虽个人流量属性不突出,但作为回归嘉宾仍具备较高的年轻观众认知度,并获得定向流量支持。近期开播的《奔跑吧·茶马古道篇》阵容包含李晨、郑恺、沙溢、白鹿、周深、宋雨琦、张真源,同样呈现多元化的嘉宾定位。此前公布的《一路繁花》采用姐姐搭档少年的模式,由蔡明、陈岚(向太)、李小冉、刘晓庆、 Nikki萍、张蔷、贺峻霖、牛在在组成"繁花团",尽管形式有所创新,但其在节目中的功能定位与其它综艺存在共通性。

尽管存在相似之处,这一班底的调整也反映出背后的策略变迁。卡拉指出,综艺的核心在于话题性,而流量明星虽具备制造话题的能力,但如今已趋于谨慎。因此,那些能够主动创造话题且乐于参与的嘉宾,对综艺节目而言更具价值,但前提是节目方需有能力承接这类话题,否则极易引发负面反响。综艺制片人简思艾进一步强调,当前选角面临的挑战在于观众需求的转变:"坦白而言,依靠传统公式打造的长寿综艺系列,多数仍由电视台主导,受众也多为忠实粉丝,因为普通观众已对这类模式产生免疫力。"在简思艾看来,明星真人秀最初吸引观众的在于展现其真实的一面及日常生活,但如今这种吸引力正在减弱。除粉丝群体外,路人观众对艺人综艺表现的期待已不再局限于单纯观看明星,因此综艺节目更需要具备话题性的嘉宾,让观众能直接参与互动与讨论。例如去年《现在就出发》首期便邀请了当时热门的'四大显眼包'范丞丞、魏大勋和白敬亭,其中范丞丞更通过模仿魏大勋饰演的角色孟宴臣引发广泛传播。

近年来,观众对综艺节目的期待正逐渐向“真实性”倾斜。艺人们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艺能表现力,更被要求展现出自然的生活状态,这促使节目制作在嘉宾选择上趋向于组建熟人团队。以《现在就出发》为例,其核心班底围绕沈腾展开,成员多为其熟悉的合作伙伴,通过减少剧本干预强化真实互动。据节目制作人卡拉介绍,为营造更自然的氛围,制作团队在现场反而需要时刻关注嘉宾情绪变化,一旦发现拍摄状态不佳,制片人会主动介入沟通,询问是否存在节目设计上的疏漏或调整空间。

明星扎堆已无法单方面撬动流量红利,面对日益理性的观众群体,综艺节目对内容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这种追求真实性带来的挑战也日益凸显,艺人选角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苛标准。

在社交媒体时代让观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的背景下,明星们开始重新审视综艺价值。近年来,多起事件引发行业深思——参与综艺节目是否仍能带来预期的商业收益?

过去十年见证着市场持续成熟,初期明星简单人设即可赢得关注的时代已成历史。当下观众对人设已产生免疫,更倾向于对真人秀内容进行细致入微的审视,这种转变让艺人面临双重压力。

从《十天之内回到现实》到《花儿与少年6》,再到《再见爱人4》,节目内容的深度打磨正在重塑行业格局,观众的挑剔态度促使制作方和经纪团队不断寻求突破。

在艺人发展领域,过往的运营经验正面临全新挑战。阿灿团队近期收到的真人秀合作邀约,促使他们重新评估节目价值,指出当前观众对明星呈现出去神秘化与批判性审视的双重态度。若艺人具备较强个人魅力与高情商,过去侧重通过综艺曝光吸粉的策略,如今需兼顾潜在负面效应与信息偏差风险。值得关注的是,明星参与综艺的核心动因已发生转变——早期真人秀因制作周期短(仅需录制两天)、报酬高(可达七位数),成为明星快速实现商业价值变现的优选渠道;而当时节目多依赖人设包装与剧本设计,也便于打造粉丝经济。但随着时代变迁,大众对明星的影响力已显著增强,内容传播走向变得难以预测;同时市场对真人秀内容真实性的要求持续攀升,导致艺人难以完全掌控自我形象的呈现。阿灿指出,传统观念认为综艺会消耗明星个人品牌,这种认知已显过时。事实上,通过节目塑造积极形象、拓展资源的案例比比皆是,例如孟子义早期的综艺表现,以及《乘风2024》中陈昊宇等近期案例,均展现了综艺对艺人形象的正向塑造可能。

关键问题在于,此类有效曝光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因此,当前游戏类真人秀尚能保持相对稳定,而社交观察及旅行类节目因更依赖艺人的真实状态呈现,制作方往往更为审慎。这种趋势直观反映在综艺选角层面——今年真人秀内容中头部流量艺人数量明显下降。尽管这与去年开发项目预算整体收紧有关,但艺人参与真人秀的门槛提升亦是重要因素。行业观察人士卡拉指出,节目组能否成功组局仍取决于平台与制作公司的资源倾斜,例如部分明星与平台存在深度绑定关系,其头部综艺往往难以拒绝;或因过往与制作公司合作良好,若报价合理且节目话语权有保障,仍能吸引到真正的大咖。从平台的经济视角来看,单纯依靠砸钱堆资源的综艺模式已逐渐式微。卡拉介绍,目前平台对真人秀选角的预算管控趋严,S级综艺通常可配置两至三位头部艺人,A级节目最多引入一位头部或准一线艺人,更下层级则主要依赖腰部艺人。而那些寻求曝光机会的腰部艺人,往往面临无片酬的现实。这种现象与近年来综艺市场的发展逻辑密切相关:爆款内容稀缺导致招商难度攀升,招商瓶颈又制约内容制作空间,最终形成曝光更难的恶性循环。当下能实现稳定收视已属理想状态,许多尝试市场新方向的实验性内容未达预期,进一步压缩了行业投入。这也是为何近年来综艺更倾向打造熟人综艺,例如《欢迎来到蘑菇屋》或《毛雪汪》这类节目,B级内容却能获得A级收视效果,或A级节目实现A 级传播,成为行业最优解。但平台亦难以局限于小项目,因会员体系与招商基础盘量较小,故亟需将此类经验迁移至头部真人秀领域。

针对不同类型的内容,当前平台采取了差异化的开发策略。具体而言,招商吸引主要依赖于艺人的国民度,而会员收入则与流量粉丝群体挂钩。"在这样的运营模式下,优质资源会持续向平台的核心项目倾斜,只有重点项目才能获得明星资源支持。"简思艾指出,"同时平台在邀请艺人时会更加注重综合评估,不仅考量其过往在平台上的作品表现数据,对综艺曝光度较高的艺人也会格外审慎。"

卡拉补充道:"平台正在尝试发掘具备国民度的新晋艺人,这为内容创新提供了新方向。值得注意的是,流量艺人更依赖曝光机会,而国民度艺人往往参与综艺的频率较低,这种特性恰好能打开新的观众兴趣点。"然而,更深层的行业困境依然存在,即综艺形式需要持续解决内容定位和制作方式的双重命题。

阿灿分析称:"即便达到极致的真实感,如短视频网红的创作模式,今年的热度周期依然十分短暂,且频繁遭遇话题危机。相较而言,综艺在'真实'维度始终难以企及短视频和直播的突破,而明星艺人面临的舆论审视程度远高于网红群体,这种风险目前尚无有效解决方案。"卡拉也认为:"行业内容更多处于维持现状或小幅调整阶段,选角策略仍延续传统公式,但在执行过程中会根据观众审美趋势进行适度优化。这种短期应对方式难以形成持续竞争力。"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