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村新司:我的歌词表现的东西,这几十年都没有变化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398更新:2025-09-09 16:18:33

谷村新司今年已步入六十九岁的高龄,他两度强调:“这一年,对我意义非凡。”然而谈及具体原因,他却选择沉默,仅表示“希望通过歌声传递‘六’字头结尾的此刻心情”。纵览其四十六载创作生涯中创作的七百余首作品,无论音乐风格如何演变,始终围绕着永恒、深邃的主题,以直面时间迷宫的勇气追寻生命真谛。《星》作为亚洲民众共同的精神印记,去年与今年两度现身上海舞台,分别在“谷村新司演艺生涯45周年”与“38年的星”演唱会上献唱,延续着跨越时空的音乐传奇。

谷村新司在本次演唱会上再次演绎了他反复吟唱的经典曲目《星》。这首作品不仅作为其海外巡演的固定曲目,更在2023年发行的纪念专辑《38年的星》中被重新录制。尽管编曲保留了原版的精髓,但嗓音中岁月留下的痕迹清晰可见。谷村曾用"酒"的比喻形容音乐的演变:初酿时的浓烈芬芳会随着时间沉淀出醇厚韵味。这种对经典作品的执着守护,或许源于他对音乐本质的深刻理解。《星》作为打开亚洲音乐版图的钥匙,始终承载着跨越文化的共鸣力量。1980年4月发行的同名专辑中,谷村在幽蓝路灯下的孤寂剪影与城市夜景相映成趣,这张唱片的成功使得《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亚洲各地传播。在华语乐坛,关正杰的粤语版、邓丽君的日语与粤语双版本尤为知名,而沈小岑演绎的日语版则像一道光穿透壁垒,激发了华语听众对日语音乐的探索热情。

从某种意义上讲,《星》堪称亚洲人民的文化印记。它所传递的孤寂与璀璨无需言语便直抵人心。谷村新司创作的旋律既蕴含日本传统民谣的哀愁,又融合中国唐诗中疏朗开阔的意境,这种跨越文化边界的情感共鸣显得格外动人。舞台上的他,这位瘦削而充满活力的老者早已洞察命运的玄机。当描绘出广袤黄土地、远山与凉风交织的画面时,谷村并未意识到这片景象的归属。直到曲终,他才恍然领悟——"这分明是中国的风景"。创作于1980年的《星》,彼时谷村年仅32岁,胸中涌动的寒风与炽热梦想相互缠绕;散落四海的命运之星既是告别的象征,亦是永恒的传承。这首被无数歌手演绎的作品,其日文原名"昴"更精准地指向了夜空中最璀璨的星团之一——昴星团,在秋冬时节尤为夺目。谷村的《昴》不带乐观或悲观色彩,而是呈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苍茫感。它如同命运本身的隐喻,充盈着迷茫、孤寂与矛盾,却又始终闪耀着希望的光芒。他称这首歌为"幸福的旋律",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作品的深层内涵。

谷村新司在演唱会现场始终展现出坚定的信念。即便面对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他仍以艺术家的良知积极促进中日两国的友好交流。曾担任上海世博会开闭幕式总导演的滕俊杰与谷村新司是近二十年的挚友,他回忆道:“在安倍、小泉执政时期,当日本与中国产生分歧,他毫不犹豫地直接与小泉对话,呼吁改变对华态度。他坚信日本与中国应并肩而立,作为亚洲两大国家肩负起时代责任。”

在谷村活跃的昭和时代末期,这个曾经充满活力的年代虽已接近尾声,却仍闪耀着独特的光芒。《银河英雄传说》中田中芳树的“前进!再前进!”这句呐喊至今仍能引发强烈共鸣,而“奥特曼”系列所传达的昂扬精神与对社会、科技及个体命运的深刻思考,恰是昭和时代的真实缩影。当时日本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亿总中流”现象,体现着民众对自身文化独特性的坚定信念,以及通过努力缔造更好生活的积极期待。无论是银幕还是文学作品,角色们往往具备英武的眉眼与健康的神情,展现出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

尽管昭和时代并未使每个男人都成为高仓健,每个女人都成为山口百惠,但这些人的确构成了日本现代史上最令人怀念的文化符号。日本文化中固有的“物哀”与“武士道”精神,在昭和后期的开放进程中实现了微妙平衡,这种平衡亦在谷村身上得到鲜明体现。作为跨文化融合的代表,他自少年时期便开始经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关于他17岁观看披头士东京首演的传说(1966年7月1日)虽不实,但16岁时与伙伴组建的摇滚乐队Rock Candie,其乡村民谣风格却真实记录了这段文化交融的起点。

谷村新司的音乐生涯中,1970年乐队曾展开一场别具意义的“美洲大陆巡演”。实际经历与传闻存在巨大反差——他们先抵达加拿大温哥华,后因经济拮据只能搭乘横贯北美的巴士前往纽约,甚至在旅途中以车代宿。历时十日的奔波,这支乐队最终抵达纽约,在此间不仅演出,更深入体验本土音乐文化。谷村曾感叹:“音乐原来可以喊也可以叫。”在Janis Joplin的现场表演中,他深受震撼,感慨道:“原来音乐还有这样的可能。”次年归国后,他组建了标志性的乐队Alice,这支乐队伴随他度过约十年时光,见证其从默默无闻的少年成长为家喻户晓的日本国民音乐人。

1976年,谷村创下日本音乐史上的单年303场演出记录,此时其音乐风格已然成熟,青春的躁动与时代洪流交织共鸣。他坦言:“不同时期的人会受到不同影响,音乐也因此不断演变。但歌词表达的核心,这几十年从未改变。”这些歌词凝聚了他四十六年来的生命感悟,始终围绕同一个主题展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与常石磊的缘分被描述为“美丽的误会”,但这一称呼恰显其对亚洲音乐交流的深远影响。

1981年8月23日,谷村首次踏上中国舞台,在北京工人体育馆参与《Hand in Hand北京》演唱会,与众多华语歌手同台。此次经历促使他将目光投向整个亚洲地区。1994年,他通过上海万体馆的“亚洲巡回音乐会”再次亮相,以日本代表身份参与活动。在近年的演出中,他提及曾与谭咏麟、韩国赵容弼以“桃园三杰”相称,共同许下让音乐与亚洲紧密相连的愿景。尽管这一理想在1980年代的政治环境中显得过于理想化,但谷村始终身体力行地搭建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总导演滕俊杰曾力邀日本音乐大师谷村新司参与开幕式演出。然而正值谷村新司在全国巡演的高峰期,需连续出席二十余场音乐会,世博会时间恰好与其巡演重叠。面对时间冲突,谷村新司仅用一天便给出肯定答复,这一决定背后凝聚了滕俊杰多次沟通协调的努力,包括电话说服、致歉解释及相关赔偿安排。令滕俊杰尤为感动的是谷村新司对待艺术的严谨态度——即便反复演唱《星》这首歌曲,他始终坚持每次演出都认真走台,且表演时必定直接开嗓,绝无敷衍。在完成高规格舞台演出的同时,谷村新司更主动深入中国年轻音乐人群体,致力于将音乐精髓传递给中国学子。2004至2008年担任上海音乐学院客座教授期间,他每月都会在上海驻留一周,亲自指导学生完成从歌词创作到舞台呈现的全过程。他强调:"我始终关注每位学生的独特性。"关于外界流传的"栽培了常石磊"说法,谷村新司澄清这实为美丽的误会。据他回忆,初到上海音乐学院时,学生们曾为其举办欢迎仪式,常石磊主动献唱表达敬意,但此后双方并无持续交流。"他是个极具天赋的音乐人,我惊讶于当时上海已存在如此优秀的音乐人才。"谷村回忆道,"常石磊那时已掌握诸多技艺,几乎不再来上课,我们之间的全部交集仅限于那一次欢迎仪式。"。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