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东西》受众多为女性?它还能如何“破圈”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652更新:2025-09-09 18:22:22

《好东西》的受众群体以女性为主导,这一现象在影视作品中较为常见。然而,要实现真正的“破圈”效应,该作品可以通过多维度策略拓展影响力。例如,加强男性角色的深度刻画与情感共鸣,打造更具普适性的主题内容;同时借助跨媒介联动,如开发相关衍生产品、发起话题互动活动等,吸引不同性别和年龄层的观众参与。此外,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与创新的传播方式,如短视频平台的二次创作扶持、线下主题活动的联动推广等,也能有效突破原有受众边界。

毫无疑问,电影《好东西》在过去一周成为影市最受关注的影片。其在豆瓣斩获9.1分的高分评价持续至今,稳居2024年剧情片口碑榜首。凭借口碑优势,影片首周票房突破1.5亿元大关。平台对于其预测票房曾从4.31亿下调至3.61亿,但此后连续三天回升至5.52亿。尽管尚未达到爆款级别,但相较于前作《爱情神话》的2.6亿票房,以及同期其他影片的表现,《好东西》的市场反响远超预期。

在影片上映前夕,预售票房与想看人数表现低迷之际,导演邵艺辉曾在微博上表示,观众们似乎都被困在各自的信息茧房中。

相比豆瓣上备受推崇的高分作品,在以男性用户为主的虎扑平台上,《好东西》的评分仅有5.5分(开分时为5.1分),评论区呈现出一边倒的极端评价。与此同时,知乎的评分推荐率也从61%下滑至52%。面对迥异的受众反馈,既有忠实支持者也有强烈抵触情绪,这部作品究竟该如何突破这一局面?

在大众认知中,《好东西》的受众群体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倾向,主要集中在女性观众。根据猫眼专业版的数据显示,这一现象确实存在,女性观众构成了影片的核心观影力量。该数据与今年另一部聚焦女性题材的电影《出走的决心》颇为接近,而后者曾在豆瓣获得高达9分的评分,目前维持在8.9分左右。

尽管电影《好东西》常被观众视为中国版《芭比》,但两部作品在受众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数据显示,《芭比》的男性观众占比仅为25.4%,相较之下《好东西》的受众性别比例可能更趋平衡。在专业评分平台方面,《巴比》在虎扑获得4.6分的评分,而豆瓣平台则保持在7.9分,这种分差反映出不同观众群体对两部影片的接受度存在差异。

电影《好东西》以三位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女性为核心叙事,分别由宋佳、钟楚曦、曾慕梅饰演,通过王铁梅、小叶和王茉莉在当代都市社会中的生活片段,展现她们在复杂情感关系中不断突破自我、实现成长蜕变的过程。影片直面现代女性普遍关注的社会议题,包括夜间遭遇男性尾随的治安困境、对抗月经羞耻的性别观念冲突、单亲母亲群体面临的现实压力以及女性对容貌的焦虑与自我认同的挣扎,深刻呈现了当代都市女性在多重身份与社会期待中的生存状态。

伴随着影片开启点映,"女性话题"迅速成为社交媒体讨论的热点,衍生出诸如#好东西 母系社会#、#好东西 新的女性叙事#、#自信男生看好东西不会破防#等话题,部分关键词甚至登上热搜榜。这种现象的蔓延,使《好东西》被赋予了"精英化"的标签。根据观影数据统计,影片的主要观众群体为居住于一线城市的95后女性,其中25-29岁年龄段的观众占比达28.3%,白领群体则占57.53%。

值得注意的是,该年龄段女性普遍处于职业生涯初期,多数刚工作五年左右,正处于构建社会人格的关键阶段。这一群体在思想层面更具独立性,常被戏称为“还未被社会磨平棱角”。而00后群体(20-24岁)紧接其后,占比达26.49%。

根据猫眼平台的画像分析,这两个年龄段展现出较强的观影偏好,成为影片的主要受众群体。然而,《出走的决心》的受众结构则呈现显著差异,其核心观众群体为40岁以上的女性(占比24.53%)以及25-29岁年龄段的女性(占20.34%)。

造成这一数据分布差异的原因,可能与电影原型苏敏阿姨所处的年龄段引发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相较之下,以童话风格呈现的《芭比》电影则更受95后及00后观众青睐。这一现象进一步印证了《好东西》在多轮传播后,其核心受众仍集中于一二线城市群体,且多为接受过女性主义教育或自认为具备相关认知的观众。正如影片中那句引发共鸣的台词:"你看过几本上野千鹤子啊?"所揭示的深层语境。

《好东西》如何实现突破?在当前影视市场,'破圈'已成为各类型作品共同探讨的核心命题。对于这部影片而言,其在宣传阶段明确以'《爱情神话》平行篇'定位,通过强IP属性的联动为影片注入了稳定的受众基础,这种策略既延续了前作的创作脉络,又为新故事提供了独特的叙事视角。

《爱情神话》在呈现两性关系议题时展现出独特的表达方式,这可能与影片以男性为主角的叙事视角以及沪语方言的运用有关。上海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入,使该片成功构建起具有地方特色的“上海神话”叙事,其在上海地区的票房表现尤为亮眼,斩获超1亿元票房,单个城市票房贡献比例接近50%。

影片《好东西》虽以上海为故事背景,但通过沪漂群体的叙事视角,巧妙弱化了地域标签,将重点转向对社会现象的深度探讨。数据显示,上海单体城市票房仍居首位,但与位居第二的北京市场之间并未出现明显断层。随着影片后续长线放映的推进,上海作为核心市场能否持续推动票房增长,仍需进一步观察。

从当前票房数据来看,《好东西》首周的表现或许更值得关注的是《出走的决心》。数据显示,《好东西》的票房主要集中在黄金时段(18:00-21:00),而《出走的决心》不仅覆盖了黄金场次,还在高效时段(13:00-18:00/21:00-22:00)取得了显著成绩,甚至其低效时段(9:00-13:00/22:00-23:00)的票房表现更为突出。然而,需要注意到的是,《出走的决心》的当前成绩是经过完整上映周期后的结果,而《好东西》作为新上映影片,仍具有票房增长的潜力。

《出走的决心》之所以取得可观的市场反响,主要得益于其精准把握了中年观众群体的观影需求。在长期摸索中,如何吸引70后群体重返影院始终是行业关注的焦点。该片除与原型人物苏敏的年龄属性相呼应外,还通过"带妈妈去看"的营销策略,成功引导部分观众带着父母观影,这种具有明确购票引导性的宣传方式在影片上映前已形成讨论热点,甚至衍生出"姜武表演不如父亲水准"等观众自发的评价话题。

此类现象同样适用于《好东西》。尽管该片未直接呈现与同龄人相关的具体事件,但其通过多元化的女性议题展开叙事,突破了年龄层的局限。影片以当代都市情感关系为切入点,旨在探讨女性在社会生存中的普遍价值与现实困境。

若将视角从电影领域转向中年群体的娱乐偏好,短剧正逐渐成为他们的日常消遣。根据《光明日报》刊载的研究机构报告显示,在1022名短剧及微短剧用户中,40岁以上人群占比达50%,其中60岁及以上用户占12.1%。这类作品往往呈现出玛丽苏式叙事与爽剧元素,但其表达方式常被批评为略显低俗。值得注意的是,《好东西》电影同样构建了一个理想化却缺乏现实根基的虚构世界。影片开篇以"男性结扎""男性已占据过多性别红利"等社会议题切入,通过极具争议性的笑点引发广泛共鸣,这种对性别议题的解构与重构,恰好契合了中年观众对现实与幻想交织内容的观看需求。

影片在点映后引发了观众对于其“女性主义爽片”定位的热议。然而,如何让这种“爽”的体验更贴近大众认知,成为影片在传播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值得关注的是,影片自首支预告片起便明确聚焦性别议题,这一定位在后续传播中形成了一定的局限性。尽管影片本身具备较强的喜剧元素,且在票务平台的海报上巧妙运用了“爽爽爽,笑笑笑”的标语,但前期的宣传策略似乎未能充分展现其喜剧特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影片的多元可能性。

就当下而言,对《好东西》的全面复盘尚显为时过早。然而,影片更值得关注的是如何借势当前的舆论热潮,突破平台限制,拓展更多传播可能。从《芭比》去年暑期档斩获2.52亿票房,到《出走的决心》今年中秋档通过长线策略实现1.23亿票房,再到如今的《好东西》,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女性导演的创作表达开始形成合力时,未来将释放出更强劲的市场能量,推动行业突破既有边界。

当前市场中,多数影片的票房上限仍徘徊在3至4亿区间。然而,贾玲凭借自身品牌价值打造的《热辣滚烫》证明了突破的可能性,未来或许会有更多此类作品涌现,持续满足观众对情感共鸣的深层需求。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