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分成年度最高分电影 《好东西》之后能爆吗?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973更新:2025-09-09 18:56:57

《好东西》以9.1分的优异成绩荣登年度最高评分电影榜单,其后续的市场反响与票房潜力引发广泛关注。

1905电影网专稿 电影《好东西》自上映以来备受瞩目,豆瓣开分达9.1分。在高口碑的推动下,平台对其票房预测突破4亿。此前,观众对《好东西》的认知主要源自导演邵艺辉的另一部作品《爱情神话》。三年前,《爱情神话》上映时,这位名为邵艺辉的导演首次崭露头角。而在更早之前,她因撰写爆款文章《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人在干什么》而获得广泛关注。人们这才发现,这位以文字见长的创作者,竟将独特的创意投入电影创作,凭借《爱情神话》一举成为当年市场上口碑最佳的导演处女作。

与‘邵艺辉’这一名字相比,观众或许更倾向于记住‘《爱情神话》导演’这一身份标签。在大众认知中,导演的个人称谓往往被作品名称所掩盖,而《爱情神话》的影响力已使这一现象更为显著。如今,电影《好东西》的持续热度或将推动更多人将目光转向导演邵艺辉本身。

这一现象并非仅限于新锐导演,许多资深导演在推出新作时亦面临相似处境。例如《异人之下》上映期间,票务平台则选择以“《封神》导演奇幻新作”作为宣传标签,省略了导演姓名“乌尔善”。

前作的成功对导演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即便不考虑乌尔善等导演当前的热度,仅从新人导演视角出发,首部作品的表现力仍对后续创作产生深远影响。通过分析多组数据对比,我们发现前作的商业成绩往往能为后作带来显著的映前关注,这种效应不仅源于导演个人的积累,更与演员阵容或社会话题密切相关。例如《热辣滚烫》因贾玲的瘦身塑形引发全民讨论,《负负得正》《草木人间》则凭借人气演员的加持形成话题效应,这些外部因素均成为提升影片热度的重要变量。

作为新锐导演,董越的处女作《暴雪将至》在东京国际电影节的亮相具有特殊意义。该片虽以悬疑犯罪为主线,却因独特的叙事手法和舒缓的节奏,被影评界归入文艺片范畴。不少评论指出其与《杀人回忆》存在叙事风格上的相似性,但董越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与氛围营造,赋予作品更复杂的艺术表达。影片公映后,围绕其商业价值与艺术追求的讨论持续发酵,形成了颇具代表性的双重属性争议。

新作《戴假发的人》在创作上延续了双线叙事的模糊性,在采访中导演坦言曾因市场因素调整剧情走向,最终补拍了黄璐饰演的黄芬女儿案件支线。尽管该支线紧扣社会议题,与原著对人性的深度探索形成鲜明对比,但多线叙事的失控编排仍导致影片整体口碑未达预期。

由此可见,许多通过国际影展获得关注的导演,其影响力往往源于影粉群体。在既定受众范围内突破认知壁垒,往往成为拓展更大市场的关键所在与挑战。即使是已创作四部作品的魏书钧导演,亦不例外。其首部电影《野马分鬃》在市场反响平平,但连续三部作品入围戛纳后,却始终未能形成持续影响力。直至《河边的错误》在延迟上映一个月后推出,凭借余华的文学IP与朱一龙的明星效应,最终斩获3.09亿票房佳绩。

更不必提及在第二部作品《地球最后的夜晚》上映时,导演畢赣凭借"一唇跨年"的营销噱头吸引观众入场的案例。然而该片票房的成功反而引发了口碑与票房出现倒挂现象,不禁令人对其后续创作思路产生质疑。相较于在文艺片领域取得突破的导演们,能够通过商业运作获得市场认可的导演显然更精通市场规则。刘江江执导的《出入平安》前期热度,很大程度源自其在《人生大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影片刚官宣时,票房平台便以"《人生大事》導演再論生死"作为宣传话题,且在宣傳階段就釋出與《人生大事》相呼應的"上天堂"桥段,形成跨作品的话题联动。

从《好东西》前期发布到后期推广,其核心营销策略始终围绕着“《爱情神话》平行篇”展开。这种差异化定位有效提升了话题热度与关注度,不仅限于该电影,连同导演其他作品也借助这一概念进行传播。

申奥导演的第二部作品《孤注一掷》在上映前,并未将电影《受益人》作为核心宣传对象。显然,无论是市场反响还是票房表现,该片都未能获得广泛关注。然而,随着《孤注一掷》的成功上映,其后续推出的网剧《新生》在上线时则充分利用了前作的热度,通过内容引导与借势营销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推广。

可以看出,无论是出身影展的文艺片导演,还是专注于商业片创作的 filmmakers,在面对更广泛的市场检验时,一部过往的成功作品往往能为其注解读大量讨论话题。然而,这一假设并不成立。当影片获得广泛关注后,观众往往会形成刻板印象,对内容产生标签化认知。以刘江江导演的作品为例,其前后两部作品《人生大事》与《出入平安》呈现出明显的市场反差。前者凭借韩延监制的深度介入,实现了情感表达的细腻与克制的平衡,而后者则面临较多网络负面评价。

尽管影片引发了一定关注,但观众观影行为的特征仍需被重视。当前多数影迷更倾向于参考影片前期的口碑评价,作为观影决策的依据。在国庆档、春节档等关键节点,受众对具有稳定创作能力的导演作品或特定题材类型存在明显偏好。《好东西》的市场表现正是这种趋势的体现。其前作《爱情神话》虽仅收获2.6亿票房,但影片引发的多维度讨论、演员群体的高水准演绎,以及浓郁的上海地域特色,成功激活了本地市场热情,单凭上海本地市场便实现超1亿票房。

《爱情神话》的成功核心在于其精准捕捉了当代青年观众的精神图景,而这一特质正是导演邵艺辉所擅场的。尽管《好东西》在叙事风格上从此前作的细腻生活化叙事转向更具思辨性的观点表达,却依然赢得了观众的广泛喜爱,并在豆瓣开分9.1。这份成功不仅源于内容本身的吸引力,更在于优质作品为邵艺辉构建了鲜明的个人IP。实际上,在《好东西》问世之前,邵艺辉便已凭借《爱情神话》的创作实践,以及其在社交媒体上的观点输出,成功塑造了这一风格的"人设"。

从文章开头所列的表格来看,贾玲的导演IP价值位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张嘉佳。贾玲的创作轨迹体现出对自我身份的深度探索,通过《你好,李焕英》展现家庭情感,《热辣滚烫》则聚焦个人成长,构建起完整的艺术人格;而张嘉佳则依托自身文学IP,成功推动两部小说改编作品的影视化,尽管市场反响存在分歧,但其作品仍持续吸引特定受众群体。

尽管我们常强调打破标签,但不可否认,导演身上鲜明的标签往往成为观众记忆的锚点,进而转化为市场号召力。如宁浩以“疯狂”之名被熟知后,其作品逐渐显露出疲态;而张艺谋从“第五代导演”的定位,到以色彩运用闻名的标识,始终通过持续创作不断重塑观众对其的认知标签,而非依赖电影IP,而是以“张艺谋”本身成为文化IP。话题终究回归到“内容为王”的本质,但如何将创作中的个人表达与观众共鸣形成有机闭环,或许才是创作者在面对市场时必须深入思考的不可忽视的创作命题。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