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台4K纪录片《叶尔羌河》:深情笔触,展现自然之美、文化之韵与民族之情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738更新:2025-09-09 19:17:54

文化似水,润物无声;文明若潮,浩荡长歌。叶尔羌河作为新疆喀什的母亲河,不仅滋养了这片土地独特的文化肌理,更孕育出中华民族兼容并蓄的精神特质。依托千年丝路古道与现代中吉乌铁路的交汇,喀什这座历史名城正以全新的姿态,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浪潮中续写时代华章。

2024年10月8日至29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及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的大型4K自然人文纪录片《叶尔羌河》每周二晚在东方卫视“新纪实”时段播出,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根据CSM71城数据显示,该片在同期省级卫视专题类节目中收视率位居榜首。作为文化润疆工程的重要成果,《叶尔羌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创作理念,采用4K超高清技术全面呈现叶尔羌河流域的自然景观、历史文脉与当代发展,生动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动人故事,塑造出开放包容、多元一体的新疆形象。该片被列入国家广电总局“十四五”纪录片重点选题规划、国家广电总局“记录新时代”纪录片精品项目以及上海文化润疆重点项目。11月19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叶尔羌河》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国家广电总局、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广播电视台相关领导出席,会议由易凯秘书长主持。

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广集团)副台长尹欣表示:“‘文化兴台’是本台发展战略的关键支柱,我们秉持独特卓越、超越自我的理念,致力于建设中国纪录片创作的核心高地,为大众呈现兼具中国美学与城市风格的文化精品。扎根现实生活,作为时代忠实的记录者,始终是我们不变的使命。从2012年的《喀什四章》到2016年的《喀什传说》,再到2024年的《叶尔羌河》,十二年间,上海广播电视台的纪录片团队持续创作,以镜头细致呈现新时代新疆的开放与自信,以理性而饱含情感的叙事勾勒出新疆的壮美与深情,共同构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南疆三部曲’纪实IP。”

《叶尔羌河》系列通过跨越万里山河的实地探访,聚焦普通人的动人故事。该片以微观视角展现南疆地区的发展变迁,将日常生活的点滴升华为文化观察的窗口。四集内容分别呈现:首集《水载万物》描绘叶尔羌河流域的地理风貌与历史变迁,带领观众穿越时空体验自然奇观与历史沉淀;第二集《依水而居》聚焦水资源管理与生态保护,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第三集《百川汇流》深入探秘考古遗址与文化根脉,传承千年文明;第四集《河海相拥》则呈现区域经济活力与国际文化交流。数十位各民族人物在镜头下展现出鲜明个性,制作团队通过近景特写与情感注入,仅需几分钟至十余分钟即可塑造令人动容的影像。例如阿布都深夜抢种棉花的身影、妻子递上热饭的温馨瞬间,玛热亚父亲鼓励女儿学习鹰舞并共舞的温情画面,以及牦牛叼羊比赛中父亲叮嘱儿子奋勇争先的场景,皆彰显亲情的力量。

纪录片精选的故事片段经深度挖掘与细腻呈现,如巴楚烤鱼的制作全过程。影片从鱼儿在水中畅游的自然状态,到阿布都艾尼将其转化为城市名片的匠心过程,每个细节都蕴含生活温度与文化深度。观众不仅能见证捕捞与加工的细致场景,更能体会阿布都艾尼对食材的敬畏之心与烹饪技艺的传承精神,感受到这道美食如何成为连接人与自然的文化桥梁,展现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摄制组在夜间进行棉花播种的拍摄工作,记录下这一农业环节的特殊时刻。为呈现最佳画面效果,团队选择在光线柔和的夜晚时段捕捉棉花种子入土的过程,通过镜头展现农民在黑暗中劳作的辛劳与机械化种植的高效场景。

请提供需要改写的文章内容,以便我为您进行改写。

牦牛叼羊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一种传统牧区活动,通常指牧民在放牧过程中,利用牦牛的强健体魄和敏锐嗅觉,通过训练使其能够精准叼取羊群中的幼崽或病弱个体。这种行为不仅展现了牦牛与人类之间独特的协作关系,也体现了高原牧民在恶劣自然环境中积累的生存智慧。在藏族文化中,牦牛被视为"高原之舟",其叼羊技能常被用于牧区的日常管理与生态保护实践。

三年来,摄制组始终如一地坚持着默默的耕耘与坚守,只为呈现镜头背后的精彩瞬间。《叶尔羌河》总导演刘丽婷表示:"自2022年7月启动拍摄以来,团队已开展二十余批次的外景工作,每次持续一个月时间。通过轮流奔赴喀什各县市及叶尔羌河沿线地区,累计行程突破15万公里,系统记录了流域内的四季变换与30余个真实人物故事,沉淀出超过200TB、总计1000小时的影像资料。"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真实传媒)党总支副书记朱宏强调:"纪录片的完成并非终点,而是充满希望的新起点。我们将以今天专家学者的指导意见为方向,持续以匠心精神进行记录,并不断探索创新的传播方式,致力于将'南疆三部曲'IP推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全面展现真实、立体、多维的新疆形象,增进世界对中国西部的了解与认知。"

帕米尔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的组成部分,位于中国新疆西南部与克什米尔地区交界处,是横亘于欧亚大陆腹地的天然屏障。这片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广袤区域,横跨中国、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拥有地球上最壮丽的雪山群落,包括慕士塔格峰、乔戈里峰等众多高峰。高原深处居住着塔吉克族等独特民族,他们世代传承的游牧文化和精湛的铜器工艺,构成了高原文化的重要特征。这里不仅是重要的地质构造带,更是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见证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千年历史。

四集纪录片《叶尔羌河》以自然之美、文化之韵与民族之情为核心主题,生动诠释了祖国壮丽山河与新疆各族人民的深厚情感。通过精心运镜与独特视角,作品将叶尔羌河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风貌完美融合,展现出山河的灵动与人物的亲切,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专题研讨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高度评价创作团队:“上海广播电视台以十二年坚守完成‘南疆三部曲’,为新疆留下了新时代的影像志。这部作品不仅彰显文化自觉与自信,更通过影像深刻诠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思想,实现了题材创新、故事讲述与艺术呈现的统一。”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陈宏指出,该片以壮丽画面与诗意叙事重构了中国纪实美学的表达维度,成为新时代诗意纪录片的典范之作,为观众打开观察新疆的新视角。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邓凯认为,作品将叶尔羌河塑造为文明与历史的载体,通过细腻解说词实现宏大主题的柔性表达,既呈现史诗感又保持生活气息,宛如一首流淌的散文诗。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顾亚奇强调,纪录片以多元审美语言展现新疆现代生活的鲜活图景,既传递文化根脉又激发时代思考,带来强烈的家园归属感与审美沉浸体验。

中广联合会纪录片委员会会长赵捷指出,作品通过水脉溯源构建起喀什地区的历史叙事,以开放包容的视觉表达诠释新疆“多元一体”的文化特质,交响乐与画面的完美交融更彰显出民族团结的生命力。

《人民日报》文艺部理论评论编辑室副主编任姗珊认为,该片通过三重主题交响——文明之歌、交融之歌、发展之歌——构建出新疆古今交融的视觉叙事,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与时代价值。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教授韩飞指出,作品运用前沿技术呈现叶尔羌河流域的视觉盛宴,兼具和谐之美与创新视角,为新疆文旅传播注入新动能,未来有望通过短视频等新形式拓展受众群体。

媒体代表“影视独舌”主编卞芸璐认为,该片从饮食、人物、风物三重视角突破刻板印象,生动展现新疆风俗民情,为观众构建更具人文深度的地域认知。

《中国电视》编辑李璇指出,作品以精准的切入点构建多维叙事体系,通过叶尔羌河串联起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与民族故事,让尘封的历史记忆焕发新的传播生命力。

《叶尔羌河》通过细腻动人的叙事手法,生动诠释了叶尔羌河流域的自然风光、人文底蕴与民族情感交融之美。这部作品不仅为观众带来视觉享受,更成为文化润疆的鲜活例证,让受众在情感共鸣中体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和谐内涵。未来创作团队将持续拓展《叶尔羌河》的全球传播影响力,深化"南疆三部曲"这一优质文化IP的打造,以艺术创作记录时代脉搏,用文化力量浸润人心,面向国际舞台展现新时代新疆的文化魅力与社会发展成就。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