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A登疯马秀的背后,是K-POP的困境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226更新:2025-09-10 02:05:22

过去数年间,韩国K-POP音乐全球扩张之势迅猛,BLACKPINK成员LISA更凭借强势表现被冠以"Kpop女一"之名。然而随着女性主义浪潮的高涨,这位曾以硬核形象代言女团嘻哈风格的艺人,却选择现身法国标志性夜总会疯马秀的舞台,这一决定引发巨大争议,使得K-POP长久以来构建的国际化形象面临考验。相较之下,男团BTS在欧美市场取得成功后,"闯美"已逐渐成为韩国偶像产业的战略重点。相较于日本市场已形成的稳固基础与中国市场相对封闭的现状,欧美市场作为韩国唱片出口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其潜力显而易见。毕竟,K-POP本身源自欧美流行音乐体系,但当"在欧美第二成功的K-POP团体"尝试拓展海外市场时,所获得的资源却呈现出两极分化——Jennie在美剧《the idol》中获得的有限镜头与争议性表演,以及LISA的疯马秀亮相,已足以让外界对BLACKPINK的国际化战略产生质疑。这场舆论风暴中,中国粉丝与普通观众的关注焦点,早已从实际市场成绩转向对"Girl crush"理念的背离讨论。

图片

然而,若“Girl crush”这一概念自诞生之初便为人为打造的产物,那么所谓的背离初衷亦不过是商业策略的延伸。相较于H.O.T、S.E.S等奠定K-pop黄金时代的初代团体,当代K-pop已深陷过度商业化与工业化浪潮,逐渐丧失了最初的艺术生命力。在扩张需求驱动下,日本与中国曾是韩流最主要的输出市场,过去诸多韩国偶像团体在本土走红后选择登陆日本二次出道,即便近年国内市场对韩流的开放程度有所降低,BLACKPINK仍凭借其在中国的频繁曝光与精准营销占据微博热搜榜单。商业利益始终是市场决策的核心逻辑,正如韩国《亚洲日报》所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1至6月韩国唱片总出口额达1.32934亿美元,同比增幅17.1%。其中日本以4852.3万美元位居榜首,美国与中国的出口额分别为2551.9万美元、2264万美元,构成K-pop唱片出口的“三强格局”。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KOCCA)的调查显示,K-pop在亚洲的海外销售额占比高达99%,其中日本市场贡献了80.8%的份额。而今这一市场结构已发生显著变化,日本虽仍保持首要地位,但K-pop已无需过多着力开拓日、中市场。相比之下,美国市场虽曾在2022年位列韩国唱片主要出口国第三,但2023年上半年已跃升至第二,展现出更强的增长潜力。

图片

Kpop进军欧美市场的重要转折点,被广泛认为是BTS在欧美流行音乐领域获得认可的时刻。这一成就创造了Kpop发展史上的空前成功,其影响力已无需赘述——美国总统拜登接见BTS以争取年轻女性选民支持的事实,正是其全球号召力的明证。从音乐作品来看,BTS的"校园三部曲"、"花样年华"系列以及《Love Yourself》等专辑中所传达的价值观具备普适性与思想深度,但其成功也受到多重外部因素影响。曾经孕育出布兰妮、艾薇儿、贾斯汀·比伯等全球偶像的欧美乐坛,如今已难以持续产出新一代超级明星。在造星机制逐渐失效的背景下,BTS凭借独特的音乐风格与人文关怀,成功填补了00后乐迷的情感需求,尽管其影响力与这些欧美巨星仍有差距。然而,这一现象确实为Kpop带来了新的转机。韩国"文化立国"战略自Kpop诞生之初便强调文化输出的使命,毕竟单纯依赖本土市场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过去Kpop在亚洲市场的传播路径相对顺利,但同时也伴随着过度神化的倾向。

图片

当外界讨论K-pop的不可阻挡之势时,往往聚焦于其对韩国经济带来的额外收益。此前有分析指出,BTS十年间对韩国经济的贡献甚至能超越平昌冬奥会的影响,但这仅限于国家层面的经济视角。对于娱乐公司和偶像行业本身而言,K-pop的商业天花板却是显而易见的。以BTS所属的HYBE为例,2022年其营业利润达到2377亿韩元(约合13亿元人民币),净利润为480亿韩元(约合2.6亿元人民币)。当年,韩国四大娱乐公司HYBE、SM、JYP、YG的净利润总和仅为13亿元人民币,这种经济规模的对比让"K-pop营收打不过一家中国游戏公司"的说法渐渐流传开来。根据Appmagic数据,《原神》在2022年实现全球收入15.6亿美元,而三七互娱当年净利润也达到29.54亿元人民币。在商业化程度受限的背景下,K-pop寻求突破传统市场成为必然趋势,但继BTS之后,其他团体的闯美之路往往未能如愿。近年来围绕K-pop虚假繁荣的质疑不断涌现,NCT 127回归MV在YouTube播放量突破千万的同时,其买推广比例高达85%曾引发热议,而IVE、AESPA、(G)I-DLE等团体也被质疑存在数据注水现象。尽管数据真实性难以客观评判,但BLACKPINK的美国市场突破却无需依赖数字背书——《The Idol》和疯马秀的亮相已直观呈现欧美市场对顶级偶像的价值认知。

随着舆论的持续发酵,BLACKPINK及整个K-pop体系笼罩的华丽外包装正被层层剥离。在Jennie与LISA相继"背刺"后,这支曾以"Girl crush"理念著称的女团现已失去原有精神内核。从包装上看,BLACKPINK乃至整个K-pop所承载的"Girl crush"概念本意是展现女性间的相互欣赏,但在实际发展中,YG娱乐却无需刻意营销这一概念。因为LISA的个人经历早已成为最佳诠释——作为YG首位非韩国裔艺人,她身上的追梦、励志、敬业等正面标签曾让其在国内拥有良好口碑。然而正是这些光环,使得她登上疯马秀的决定比Jennie在《The Idol》中出演大尺度内容更具冲击力。从女性力量的代言人到"物化女性"的象征,LISA的惊人转变让"K-pop的'Girl crush'本质是彻头彻尾的诈骗"的论调在国内引发广泛共鸣。

图片

这种荒谬性,更多源自偶像群体对“Girl crush”概念的颠覆性使用。当爱豆们突破传统人设展现“真实”时,其带来的不仅是陌生感,更暴露了偶像产业对女性形象的粗暴消费。若从文化符号的视角审视,男团向粉丝贩卖恋爱幻想尚属常态,而女团吸引女粉的本质,实则是粉丝群体对自身价值实现的投射——渴望成为如偶像般闪耀的个体。然而,头部Kpop艺人对疯马秀的关联,却将这一逻辑推向了极端。疯马秀将“Girl crush”包装成自由女性的象征,试图通过与LISA的合作吸引年轻女性消费者,这种操作在亚洲文化语境中暴露了其公关策略的虚伪性。当偶像体系被解构,其引发的连锁反应远超个体范畴。近期LISA相关热搜下,充斥着疑似资源交易的微博内容,形成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奇观。这不仅意味着LISA在国内形象的崩塌,更是BLACKPINK精心构建的女团人设体系出现裂缝,进而动摇整个Kpop女团的文化定位。Jennie与LISA的海外发展尝试,虽被视为突破困境的路径,却与其他女团共同陷入“共沉沦”的困局。从Circle Chart公布的2022年韩国Kpop实体唱片销量数据可见,BTS以607万张销量居首,Stray Kids和SEVENTEEN紧随其后,分别达到583万张和546万张。而BLACKPINK以282万张销量位列女团榜首,IVE和Red Velvet则以260万张与212万张分列二三名,由此可见女团间的市场差距尚未形成明显断层。

图片

颓势的显现或许略显夸张,但若断言毫无危机则显得失之偏颇。这种判断并非源自对偶像行业“青春饭”属性的简单认知,而是源于对二代团与BLACKPINK转型路径的对比分析。以少女时代林允儿为例,2007年以成员身份出道,次年即参演韩剧《你是我的命运》,f(x)成员郑秀晶的职业轨迹亦复如是。彼时正值韩剧黄金时代,郑秀晶主演的第二部作品《继承者们》更是席卷亚洲,而今韩剧生态已发生剧变,除头部爆款外,中尾部剧集能否与一线Kpop团体的商演影响力相抗衡,仍存疑虑。在Kpop行业持续内卷且转型路径愈发狭窄的当下,Jennie与LISA寻求突破欧美市场成为必然选择。至于这种以牺牲亚洲市场好感度为代价的尝试是否利大于弊,则因人而异。回望韩流发展历程,其作为成功的文化输出案例不可否认,在与欧美、日本娱乐文化共同定义流行文化话语权的进程中占据一席之地。然而当下的繁荣景象背后,危机与隐患早已悄然浮现,只待引爆。韩剧《请回答1994》中呈现的千禧年前韩流图鉴颇具启示:出身地方、赴首尔求学的赵润真及同期韩国年轻世代,曾为徐太志和孩子们的音乐疯狂,她们追星的行为模式与当代并无二致,但音乐本身的内涵已产生质变。1994年,徐太志和孩子们以New Jack Swing与HIP-HOP等音乐形式革新韩国乐坛,在新自由主义浪潮席卷韩国社会的背景下,其作品中对自由的追寻与现实批判的表达,深刻触动了那个时代的韩国听众。而当年徐太志更是被学术与舆论界评为“光复50年改变韩国的100人”之一,与整个时代产生了紧密的关联。

图片

1994年,韩国流行音乐领域依旧充满多元性,尚未经历深度商业化浪潮。1996年,徐太志和孩子们组合正式解散,同年其成员杨贤硕创立YG娱乐公司,而李秀满创办的SM娱乐则推出男子组合H.O.T,被认定为K-pop历史上首个正式男团。该组合首张专辑《We Hate All Kinds of Violence》于同年发行,其中主打曲《战士的后裔》以反对校园暴力为主题引发社会关注。进入千禧年前后,K-pop所展现的创新潜力与艺术生命力至今仍令人印象深刻,BTS的走红亦可追溯至其创作中蕴含的初代偶像团体精神。然而,与初代团相比,BTS更像是韩国工业化造星体系中的特殊案例——在五代团、六代团影响力急剧下滑,以及BLACKPINK面临转型挑战的背景下,K-pop当前的发展状态更凸显出体系化运作的局限性。过去二十多年间,SM、JYP、YG等娱乐巨头持续推动K-pop的商业化进程,批量造星模式一度被视为韩国偶像产业的标志性特征,但过度工业化也导致了艺术表达的同质化倾向。相较H.O.T、S.E.S等保留着"野生气息"的初代团体,后续各代组合更体现出娱乐公司严密的企划体系,却逐渐失去了初代偶像所特有的理想主义光芒。

图片

2022年,虚拟偶像团体A-SOUL的舆论危机使“中之人”概念引发广泛关注。所谓中之人,是指操控虚拟偶像或虚拟主播进行活动的幕后人员,与直接面向公众的爱豆形成鲜明对比。然而在当代Kpop产业中,尽管偶像以真实形象活跃于舞台,其本质仍带有中之人的特征,这导致许多团体的价值需要依赖精致包装才能得到认可。所有现象本质指向的并非传统讨论的流水线造星对爱豆个体的剥削,而是更深层的对流行文化生命力与创新力的制约。回首2021年,当国内偶像产业突然降温,曾由选秀节目诞生的爱豆们逐渐褪去光环,在影视、综艺、音乐等多领域探索转型路径。尽管这条路充满挑战,甚至可能让许多偶像陷入困境,但脱离原本就缺乏根基的“偶像生态”或许才是必然的选择,也可能是更优的出路。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