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版《上甘岭》为何不如影版?原因不在王雷,在导演叙事风格取向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220更新:2025-09-10 03:51:51

10月23日,电视剧《上甘岭》播出至第15集,距离大结局仅剩数集。不少观众反映,相较于原版电影,电视剧在呈现上存在明显差距。当前网络热议的负面评价多聚焦于演员王雷的表现,但从我的追剧体验来看,将批评集中于王雷并不恰当。实际上,这部剧的核心问题源于编剧与导演的创作理念——他们采用的叙事手法与电影版存在本质差异,这种改编导致观众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观看感受。

电影《上甘岭》作为经典战争题材作品,其叙事风格深深植根于特定历史时期的价值观——革命乐观主义。这种源于十七年文学的创作理念,在当代语境下或许已显得陌生。然而,当我们回望那些承载着时代记忆的影片时,仍能感受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革命本质上是一项充满牺牲的事业,上甘岭战役的惨烈程度足以印证这一点。但影片并未将战场的残酷直接呈现,而是通过艺术加工,将生与死的考验转化为精神力量的展现。创作者有意弱化对伤员痛苦的描写,转而突出指战员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的信念与希望,用积极向上的叙事基调对抗战争的阴霾。即便在坑道作战面临缺水、补给困难等现实挑战时,影片中的人物仍以昂扬斗志诠释着革命乐观主义,这种艺术处理使观众在震撼之余,更能体会到信仰赋予战争的特殊意义。

以电视剧版《上甘岭》为例,中国红色文艺作品中传承已久的"革命乐观主义"叙事传统似乎有所淡化。剧中核心矛盾集中体现在战壕中的生存困境,当王雷饰演的战士陷入精神颓丧时,需要战友的激励才能重燃战斗意志;而黄轩角色更在危难时刻出现半昏迷状态,甚至需要潘斌龙饰演的医疗人员进行心理干预。这种对指战员精神状态的着重刻画,使观众在观剧过程中产生同步的情绪波动,形成压抑的追剧体验。相较之下,电影版通过"一个苹果"的经典情节巧妙传递乐观主义精神,用有限的素材构建起鼓舞人心的叙事框架。电视剧对坑道内伤员缺医少药、物资匮乏的全景式呈现,虽然增强了战争的真实感,但与角色的精神消沉形成共振,反而削弱了革命文艺应有的激励价值。这种叙事策略的差异,本质上反映了不同艺术载体在表达红色主题时的创作取向。

许多观众评论指出,王雷所饰演的角色未能展现出与身份相匹配的气质,这种观点似乎带有对演员的责备意味。然而,我认为这并非王雷个人的表演问题,而是源于编剧与导演在叙事风格上的取舍。若创作意图是将角色塑造为一种压抑、消沉的存在,那么要求王雷在‘能文能武’的维度进行演绎便显得矛盾。所谓‘能文能武’,实质上体现的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即便面对重重困难与牺牲,仍能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以乐观主义精神对抗逆境。在电视剧《上甘岭》中,王雷的角色恰恰失去了这种精神特质,当剧情需要通过角色激励士气时,仅表现为机械地重复口号。这种处理方式实则是编剧与导演有意剥离了角色内在的乐观主义精神内核,而非演员自身的选择。

类似问题同样体现在黄轩饰演的角色身上。这并非演员个人能力的缺失,而是源于剧本创作与导演指导的局限性。若剧本未为段参谋这一角色注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导演也未要求黄轩通过表演诠释这种精神,那么最终呈现的角色自然会缺乏电影版《上甘岭》所特有的革命乐观主义气质,其表现必然包含消沉与挣扎的元素。影视创作中,特别是在战争题材的叙事框架下,若省略"革命的乐观主义"这一核心叙事原则,极易引发过度的悲观情绪,尤其在涉及死亡等沉重主题时更为明显。对比同类作品,《亮剑》中的李云龙角色始终贯穿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即便在遭遇战败、被日寇追击等困境时,其表现依然传递出必胜的信念,使观众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而电视剧版《上甘岭》中,王雷饰演的战士在战役困局下出现食欲丧失、自我封闭、牙痛等细节,这些表现形式恰恰背离了革命乐观主义的叙事逻辑,彰显出角色在极端环境下的心理困境。

因此,观众不应过分批评王雷与黄轩,而更应关注电视剧《上甘岭》在编剧与导演叙事风格上的差异。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