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透露《三体》进度:只拍一部、大幅删改、引入人工智能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152更新:2025-09-10 04:25:35

新华社近日推出特别专题,邀请不同年龄段的文艺工作者共同探讨"深入扎根"这一主题。作为中国电影界的代表人物,张艺谋导演与新华社记者的对话内容丰富且具有启发性。在观看直播后,笔者深有感触,认为此次访谈传递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张艺谋的表达直截了当,摒弃了空泛的套话,其分享主要可归纳为三大要点。

图片

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在6月的论坛上透露,电影版《三体》将由张艺谋担任导演,并在全球范围内遴选编剧及核心创作团队。当时王长田强调,该作品的改编难度极高,创作团队将在“尊重原著、尊重导演”的原则下进行取舍与创新,同时张艺谋也表示《三体》作为一部科幻巨著,其影视化改编极具挑战性,团队将全力以赴,力求呈现符合原著精神的视觉化作品。

四个月后,关于《三体》电影改编的进展仍备受关注。在新华社记者的对谈中,未涉及多余寒暄,直接探讨张艺谋对改编《三体》过程中观众反馈的应对策略,以及如何平衡文学深度与影视表达的创作难题。

图片

张艺谋透露自己始终重视观众反馈,但因无法持续查看手机,便委托团队汇总六大平台的评论。这些评论数量众多,形成厚重文件,总体显示三分之一为理性支持,三分之二存在质疑。其中较常见的一种说法是“让张艺谋执导《三体》本身就是科幻的体现”。他坦言,面对不同观点和担忧是常态,所有声音都会被纳入考量,这对他而言亦是学习过程。不过他强调,负面评价不会干扰创作决策,仍会坚持按自身艺术理念和电影规律推进项目。谈及创作进展,他表示目前《三体》尚未进入拍摄阶段,核心工作仍在剧本打磨。他认为该作品承载着中国人的价值观与文化观,这些元素不能简单陈列,必须与故事主线有机融合,因此剧本被视作基础性工程。关于上映时间,他未做具体规划,表示将等待剧本达到理想状态后才启动后续制作。为应对改编挑战,他已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前期准备,承认《三体》的影视化是“地狱级”难度的创作任务。为此,他率先组建专项研究团队,专注于人工智能领域的新技术与新理念,强调该技术将为影像创作拓展更多可能性。

图片

张艺谋与刘慈欣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两人曾多次会面并探讨《三体》电影的创作方向。他坦言,拍摄该片既是巨大挑战也充满创作激情,但始终以平常心态面对艺术创作。据悉,张艺谋的改编方案将突破原著三部曲的章节框架,计划以单部电影形式呈现完整故事,且不排除非线性叙事的可能性。他特别强调,电影作为二度创作必然存在改编空间,但会坚守人物塑造的核心。面对原著粉丝对忠实原著的期待,张艺谋直言"完全还原是不可能的",并承诺将以开放态度平衡文学原著与电影艺术的表达。考虑到原著三部曲的庞大体量(相当于一部电视剧需完成小说半数内容),电影压缩叙事的必要性不言而喻,这要求创作者在保持故事内核的基础上进行必要删减。

图片

在《三体》引发广泛讨论后,张艺谋谈及自身创作状态,坦言今年尚未推出新电影,原因在于缺乏优质剧本。他指出当前不仅电影领域面临剧本短缺,电视剧、网络电影乃至游戏行业同样存在类似困境。令人意外的是,尽管工作繁忙,张艺谋仍抽空体验了《黑神话·悟空》,并对游戏中的对话设计、音乐创作及整体剧本表达给予高度评价。他强调,自己始终致力于向世界传递中国故事,但核心在于如何讲好这些故事——"讲出来容易,讲好很难,若无法打动观众,作品便失去了意义。"张艺谋感慨道:"讲好中国故事何其难!"

谈及行业发展,张艺谋以"X分钟看电影"现象为例,表达深切忧虑。他认为电影创作应分为两个阶段:前半段是创作与拍摄阶段,由团队完成制作,此时作品仍处于未完成状态;后半段则是影片上映、进入影院,观众购票观影并参与其中,此时电影才真正实现其价值。这种观点揭示了艺术创作从生产到传播的完整价值链条。

图片

电影这一艺术形式仅有百余年历史,尚属年轻,其生命力仍需观众共同守护。张艺谋在公开场合呼吁影迷群体,建议更多人走进实体影院观看完整影片,而非依赖手机短视频或三分钟预告片。他坦言作为导演,目睹观影习惯变迁感到失落。在他看来,影院不仅是观影场所,更是构建完整电影产业链的基石。尽管中国作为电影大国和文化大国已具备一定体量,但张艺谋认为当前电影创作水平尚未完全匹配国家文化影响力。他同时强调,自己深耕电影领域数十年,始终如履薄冰,每部作品都力求突破,但创作难度与日俱增,促使他不断学习与精进。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