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743更新:2025-09-10 04:54:36
向佐近期的转型可谓成效显著。几个月前,他的社交平台评论区仍充斥着诸如“你这样的在我们村里女朋友都找不到”、“希望你少回家”等负面评价。然而,随着他频繁展示家庭生活——晒娃、晒老婆,以及拍摄《保姆日记》系列内容,公众形象产生了戏剧性转变,如今评论区却出现了“怎么越看越顺眼了”、“真是个好爸爸”等积极反馈。
图源:@向佐 事实上,内娱男明星的转型之路异常顺利。毕竟‘好爸爸’的形象对观众而言极具吸引力。在内娱圈,‘好爸爸’人设的获取几乎零门槛。男明星只需简单提及与子女相关的片段,便能迅速收获这一标签。例如#王岳伦陪王诗龄拍汉服写真#,其父女同框的温馨画面被广泛称赞为典范。又如#刘恺威带小糯米去游乐园#,亲子互动的日常被塑造成父爱形象。即便是涉及敏感话题,如华晨宇公开未婚生子一事,也被解读为有责任感的体现。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杜淳的妻子顺利诞下孩子后,公众纷纷称赞杜淳是个称职的好父亲,因其在产房外一手拎着婴儿篮的贴心举动。
图源来自新浪微博,汪某菲近期因出轨传闻与前妻公开冲突引发广泛热议,然而其与孩子温馨互动的照片曝光后,又迅速扭转舆论,展现出慈父形象。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另一个与“好爸爸”紧密关联的标签是“女儿奴”。当一名父亲展现出对女儿过度关注和呵护的行为特征,并频繁表达对女儿的偏爱时,这种表现往往会被社交媒体赋予“好爸爸”的标签属性。
内娱中所谓“好爸爸”的门槛之所以如此之低,并非源于明星光环的加持,而是折射出社会对于父亲角色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这种现象背后,是大众对父职功能的过度简化——“爸爸带娃活着就好”这类说辞在网络上屡见不鲜,甚至衍生出大量以此为题的调侃视频,无形中降低了父亲形象的审美标准。
这些视频常被网友戏称为“妈见打系列”或“妈妈正在提刀赶来”,实则许多片段不仅让母亲看了心碎,更令任何具备基本责任感的观众感到不适。例如父亲专注手机却将奶瓶怼入婴儿鼻孔、玩耍时球体砸向孩子便立刻俯身捡球、垂钓过程中鱼竿坠落竟将孩童抛向地面去拉鱼线……
父亲带娃,能“活着”就行?所谓“没有危险的时候,爸爸就是最大的危险”。当育儿过程中出现疏忽与失责时,这些行为往往被娱乐化叙事所掩盖,甚至演变为一种刻板化的男性育儿标签。这种标签不仅强化了社会对男性育儿能力的误解,更让公众产生一种错觉——只要父亲带娃未酿成大祸,便能被贴上“靠谱”的标签。此前一则新闻曾以“宝爸反应神速”为标题,称赞某位父亲在孩子从摇床坠落的一瞬间成功接住,但仔细回看视频却发现,这场“英勇”背后竟藏着致命疏忽:这位父亲当时正专注电脑屏幕,竟将孩子单独放置在毫无防护的摇床上,孩子翻身瞬间险些跌落。图源:微博
事实上,即便某些父亲在育儿表现上看似积极,与母亲的付出相比仍显逊色。她姐曾刷到一则备孕爸爸的视频,记录其为了迎接新生命所做出的种种努力,视频下方最高赞评论调侃道:“我都想叫你爸爸了!”图源:@大脑切片、@刘南希。这位父亲的日常包括:戒烟16年、坚持泡脚、自制家常菜、关注儿童起名博主……若你对这些努力表示认可,不妨看看母亲的付出。这位妈妈曾是演员,参与过《丑女无敌》《完美关系》等热门剧集,为备孕主动退出演艺圈。因身体原因,她经历了五次试管治疗,承受着频繁的针灸与药物注射。在一段视频中,她展示了自己每周的行程:周一、三、五进行针灸治疗,周二监测卵泡发育,周四检查免疫指标,周日复查甲亢,这份日程表甚至比职场工作更紧凑。这种对比揭示了育儿责任在性别分工中的失衡,也让人重新审视“父亲角色”的社会建构。
今年六月,她终于迎来了怀孕的喜讯。然而我们深知,这仅仅是故事的开端。在当下社会,"全能爸爸"这一标签似乎过于常见,许多父亲只需在育儿过程中投入些许努力,便能轻松收获"好爸爸"的赞誉。然而这种看似简单的身份定位,往往伴随着难以预估的风险。最新一季综艺《三孩来了》中,某位三孩爸爸便携带着"全能爸爸"的称号登场。节目初期,他的妻子曾戏称他是"生搭子",表示在育儿事务上几乎无需她操心,因此仍选择继续生育。
但在实际育儿场景中,这位"全能爸爸"的表现却频频引发争议。他声称由于工作时间相对灵活,平日里由自己负责孩子的饮食起居及接送事宜。然而事实却大相径庭——不仅烹饪技术有待提升,煎蛋时容易糊锅,煮粥时甚至忘记削去山药皮,种种细节暴露出其所谓的"全能"人设存在明显漏洞。
在《三孩来了》这部作品中,两位大孩子的学习任务由夫妻二人分别承担。辅导作业时,父亲常常一边刷手机一边逗趣,这种状态引发了不少关注。据后续采访中孩子透露,他更倾向于由母亲辅导,因为父亲在遇到难题时仍会向他请教,这种反差让亲子关系显得尤为特别。
在《三孩来了》节目中,父亲角色频频引发讨论。当孩子需要辅导作业时,父亲却主动提出承担家庭责任,甚至提议带孩子去处理闲置玩具。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出门前的准备工作却由母亲全程操持,父亲连身影都难寻。节目嘉宾对这种现象评价道:"全世界的爸爸都是如此,男性天生怕烦,唯有在厕所才能找到片刻私密空间。"这种调侃背后,折射出父亲在育儿场景中的隐形缺席。
节目中还展示了三对三胞胎夫妻的日常。其中一位母亲曾是幼师,产后转型为全职主妇。尽管家中聘请了保姆协助厨事,但她仍要应对孩子之间的各种矛盾:玩具争夺、肢体冲突、道歉教育等。当一家人准备出游时,母亲向父亲交代行李事宜,父亲却选择继续陪玩。母亲只好亲自收拾,而父亲在察觉后竟像被按下暂停键,瘫坐沙发任由母亲与孩子们陷入混乱。
节目中的情绪爆发场景令人印象深刻:孩子因困倦崩溃,母亲则因父亲的沉默而失控。此时父亲仍停留在抱怨状态:"你发半小时脾气,他少睡半小时""你有必要吗这样"。直到母亲情绪达到顶点,父亲才勉强起身。但令人意外的是,他并非去安抚孩子,而是做出"摸头杀"的亲昵动作。事后母亲在节目中为情绪失控道歉,父亲则以"她是新手妈妈"为由表示理解,主持人更主动为这种"摸头杀"行为点赞。
这些看似温情的互动,实则暴露了父亲育儿角色的结构性缺位。数据显示,女性承担着家庭照料的主力军角色:0-17岁孩子的日常照料、作业辅导和接送,分别有76.1%、67.5%和63.6%由母亲完成。已婚女性平均每天投入136分钟进行育儿和照顾老人,而家务劳动时间则达120分钟。这样的统计数字与节目呈现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育儿责任分配的不均衡现象。
田房永子在《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中指出,女性一旦怀孕,生活便被迫在双重状态间切换,而男性则能维持单一状态不变。她以"偶尔踏入B面更换纸尿裤,便自诩非凡"来形容这种差异。
近日备受关注的男性育儿观察综艺《爸爸当家2》中,马杨和马君妍这对夫妇成为热议焦点。在母亲马君妍外出工作前,她反复叮嘱丈夫不要让三岁半的儿子马里奥摄入过多容易导致积食的食物。然而父亲马杨并未在意,当天让孩子食用了五根香蕉、三碗鸡汤泡馕、一个大鸡腿以及酸奶和苹果。次日凌晨两点,马里奥因积食突发高烧,马杨一边紧急处理孩子状况,一边向妻子求助。令人意外的是,这竟是父亲马杨首次独自照料生病的幼儿。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爸爸当家2》播出三年来,母亲们在幕后承担了难以估量的付出。事实上,大多数父亲并未真正融入育儿角色,他们的生活转变往往仅限于下班后突然多出一个称呼自己的"爸爸"。在情绪平稳时,他们可能与孩子互动片刻,随后便以"去找妈妈"为由转移注意力;而当心情低落时,更是直接命令孩子"去,找妈妈"。这种角色错位折射出当代父亲育儿参与的普遍困境。
成为父亲面临的首要挑战在于生理层面,男性无法亲身经历女性在孕育过程中的辛劳与变化。这种身体体验的缺失使得父婴之间缺乏天然的情感联结,唯有通过长期的养育实践与共同生活,才能逐步建立起深厚的感情纽带。
在育儿实践中,传统性别角色分工使得父亲往往被排除在核心环节之外。社会普遍认为男性应承担经济责任,而女性则被期待专注于育儿工作,这种观念忽视了现代女性同样可能拥有职业身份。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人们潜意识中认为男性缺乏育儿天赋,导致父亲难以获得充分参与的机会。这种偏见不仅加剧了母亲的育儿压力,同时也阻断了父亲与子女之间情感联结的建立。值得关注的是,生物学研究揭示了催产素在亲子关系中的关键作用——孕妇在怀孕、分娩和哺乳期间体内催产素水平显著升高,这种激素会激活大脑杏仁核区域,促使母亲产生更强的保护本能和陪伴欲望。而最新研究发现,这一生理机制并非专属母亲,任何长期投入育儿、亲自照顾婴儿(包括洗澡、喂养等日常照料)并积极承担养育责任的照顾者,其催产素系统都会产生相应的激活反应。
纪录片《宝宝的第一年》揭示了一个重要观点:父亲通过积极参与育儿过程,完全有能力培养出与母亲同样细腻且亲近的情感。这不仅有助于更好地胜任父亲角色,更能有效缓解母亲面临的压力。当父亲在育儿中缺席或失职时,往往会导致母亲承受过量的育儿负担,甚至可能引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正如李安所说,父亲作为丈夫和父亲角色的尊重,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赢得,而非被动期待。
在当今社会,具备性别平等意识的男性依然稀缺,许多女性仍需面对以工作繁忙为借口回避育儿责任的伴侣。针对这一现象,社会学者上野千鹤子提出"一人一杀"的革新性主张,强调应以家庭为单位推动丈夫参与育儿与家务。她指出:"男性缺乏主动性,源于他们沉醉于传统性别角色带来的既得利益。"唯有通过女性的主动争取与变革,才能激发男性的转变动力。与其长期忍让与抱怨,不如将此视为推动家庭结构变革的契机,勇敢表达自身诉求。
在讨论育儿责任分配时,上野千鹤子指出政策支持同样重要。全国人大代表蒋胜男曾在全国两会上建议延长男性育儿假,她认为若仅持续延长女性产假,实际上仍隐含着育儿责任应由女性承担的观念,这不利于实现真正的性别平等。
图源:@中国新闻周刊 近日某地推出“母亲专属岗位”,旨在帮助职场妈妈平衡工作与育儿。然而,笔者认为真正需要改变的并非岗位设计,而是社会对育儿责任的分配逻辑。在性别平等的视角下,我们更应推动每位父亲履行相应的家庭责任,而非将育儿压力过度转嫁给女性。
Copyright © 2008-2024
合作站点:优酷视频、 爱奇艺、 芒果tv、 小小影视免费 百度视频、 腾讯视频、 1905电影网、 搜狐视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PPTV、 CCTV、 哔哩哔哩、 北京卫视、 安徽卫视、 小小影视在线播放观看免费 江苏卫视、 浙江卫视、 重庆卫视直播、 小小影视在线视频, 小小影视官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小小的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小小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 小小影视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