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平遥影展手记:在“happy”与“worry”中前行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977更新:2025-09-10 08:31:05

第八届平遥国际电影展时间调整至9月24日至30日举办,官方解释称往年10月露天放映场所以及站台气温较低,提前时间可改善观影体验。然而,这一调整背后显然蕴藏着更深层的战略考量——随着影展影响力的持续扩大,其在内容布局与话题制造上的野心日益凸显。一方面,平遥与釜山电影节的档期冲突问题得以缓解,使得部分影片的全球首映或亚洲首映权有望转向平遥;另一方面,今年影展选择在传统国庆档期前夕启动,与FIRST惊喜影展形成南北呼应,这需要在宣传力度与观众关注度上实现突破。但如此高调的调整,是否能转化为实际成效?在影视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平遥影展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又面临哪些新的挑战?

黄牛·声量·炸鸡:本届平遥影展的开幕式上,创始人贾樟柯与多位国内外电影人共同演绎了电影《阳光俱乐部》中的经典曲目《Don't Worry Be Happy》,现场充满欢声笑语。然而,影展在开幕前却经历了一场风波——因购票系统崩溃,导致大量观众无法顺利购票,引发影迷群体的激烈批评。官方回应称系黄牛恶意刷票所致,服务器负载过高。贾樟柯随后在微博中致歉,坦言团队此前未对接专业购票平台,仅依靠自主搭建的网页承载购票需求。随着今年观众数量激增,加之黄牛的干扰,系统压力骤增,最终酿成此次不愉快事件。

黄牛之所以活跃,主要源于王俊凯与平遥影展的紧密关联。作为连续四年担任特约策展人的明星,其现身势必引发抢票热潮,但具体到场时间始终成谜,导致票务市场出现结构性失衡。面对这一现象,粉丝群体同样陷入两难:部分影迷在电影节首日清晨便抵达电影宫外等候,期待与偶像近距离接触,却因王俊凯缺席开幕式而错失机会。值得安慰的是,他在闭幕式准时现身,即便行程繁忙仍坚持完成红毯亮相与颁奖环节,随后将直赴北京参与《749局》首映,展现出对艺术活动的高度重视。

平遥影展的热度持续攀升,而粉丝群体的涌入更进一步激发了古城的经济活力。正值国庆黄金周来临之际,古城本就因游客众多而面临住宿与餐饮资源的紧张局面,而在影展效应下,涌入的粉丝使得街区愈发热闹非凡。古城内的商户迅速捕捉到这一趋势,纷纷将影展话题与王俊凯的影响力融入营销策略,街头巷尾的店主们纷纷架起直播设备,热情解答游客关于王俊凯行程的种种疑问。曾获贾樟柯与王俊凯力荐的下西门炸鸡腿店铺,更是将两人访谈片段作为宣传素材,在店内循环播放以吸引客流。

大量游客和观众涌入古城与电影宫,使这两处场所的接待压力骤增。恰逢平遥连日降雨,古城内积水严重导致交通受阻,而电影宫则人满为患。据记者观察,电影宫中唯一家具规模的面馆——站台露天剧场斜对面的店铺,在用餐高峰需排队等候半小时以上。部分媒体人因赶稿或看片而错过了正餐,只能以汉堡薯条充饥。但这种状态已成常态,令不少人感到难以承受。相较而言,媒体工作者更难以适应的是密集的排片安排与国庆档工作的冲突。

我们注意到,多位记者已提前离场或往返奔波。有媒体人表示,原本的放映时间更具合理性,因国庆后电影市场将进入相对平稳期,有利于专注平遥影展的深度报道。贾樟柯也在社交媒体上透露将与团队商讨调整方案。值得肯定的是,今年平遥影展的热度已深入当地文化肌理,从最初单一的“一”到如今的“八”,既是积累也是突破。

谈及影展内容本身,今年的选片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华语影片数量偏少,外片阵容则颇为强劲。更引人注目的是首次实行中外导演互评机制——中国导演评审外片,外国导演评价华语片。这种创新引发了评奖结果的意外走向,其中藏龙单元最佳影片《喀斯特》成为最大冷门。

该片聚焦中国西南偏远的喀斯特地貌,讲述牧牛人子英为救病牛辗转求医的经历。影片由95后导演杨穗益创作,男女主角由其父母出演,制作成本低廉却运用大量长镜头,呈现独特的“原生态”拍摄风格。令人意外的是,这部作品竟获得以戛纳最佳导演米格尔·戈麦斯为代表的评审团认可,彰显了影展内容的多元价值。

相较之下,藏龙单元中部分起初备受期待的影片最终未能斩获殊荣。例如开幕片《怒江》由贾樟柯担任监制,王砚辉与邓恩熙主演,兼具商业元素;香港导演《浅浅岁月》则由叶童主演,其全程参与平遥活动并出席颁奖典礼;以及曾在柏林电影节获奖的王丽娜执导新作《村庄·音乐》等。依照往届影展惯例,此类影片通常具备获奖优势。有影迷评论指出,戈麦斯的参与重塑了平遥的评奖生态——以往国内电影节常倚重人际关系与导演履历作为评判依据,而外导演的加入则打破了这一传统,转以作品本身为衡量标准,这既推动了评奖的公正性,也使奖项归属更具不确定性。对于毫无背景的导演而言,这种变化无疑带来了转机,正如杨穗益在获奖后激动地扑向颁奖嘉宾。平遥影展的一大亮点在于对创作者的实质性支持,除荣誉表彰外,还提供资金奖励,例如藏龙单元最佳影片将获得100万元现金。过去数年的藏龙获奖影片多能登陆国内院线,青年导演借此获得更多展映机会,这正是优质影展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平遥国际电影展每年的选片策略都展现出多元包容的特质,涌现出不少引发热议的作品。尽管今年未能诞生类似《浪漫的断章》这般现象级佳作,但《别把作文当回事儿》《时间旅馆》《星星与月亮》等影片依然因独特的创作理念成为焦点。这种持续保持的选片多样性,使平遥影展在国产电影节中始终保持着先锋地位。在国际影片引进方面,今年的阵容尤为亮眼,大量来自戛纳导演双周单元的作品亮相,这一单元虽非主竞赛单元,却汇聚了诸多风格迥异的独立佳作。平遥将其纳入竞赛单元,既拓宽了影迷的观影视野,也与其他电影节形成差异化定位,实现了双重价值。

影展期间浓厚的迷影氛围同样值得关注。诸多国内外电影界重量级人物频繁现身古城,电影宫周边的两家烧烤店在深夜时段变身影迷社交热点。关锦鹏、章宇、伊藤诗织、戈麦斯、陈果等导演,以及一些只存在于电影教科书中的行业前辈,常在烟火气息中与观众畅聊创作心得。这种独特的交流方式既源于古城夜间餐饮选择有限,也得益于影人们在此卸下专业光环,以更轻松的姿态融入地方文化。

作为影展核心人物,贾樟柯始终保持着对观众与影人互动的高度重视。除开篇提及的登台演唱环节外,他更通过社交媒体实时分享创作感悟,如影展收官之际写下"心累"二字,让观众感受到这位导演在操持大型影展时的不易。在电影宫各处,他频繁现身的身影贯穿整个展期——为影片首映进行导赏、陪同国际嘉宾交流、参与各类对话活动、回应网友提问、为影迷和志愿者签名,将个人影响力转化为推动电影文化传播的持续动力。

从商业价值来看,贾樟柯无疑是平遥影展最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今年汾酒集团特邀其担任形象代言人,双方合作制作的短片在每场影片放映前循环播放,广告词已深入观众记忆。如今在电影宫内随处可见汾酒品牌的植入,各类活动的口播环节也始终由专业团队精准呈现。作为承载商业运营的平台,平遥影展在融资渠道拓展与品牌合作策略上愈发成熟,这种稳健发展正是多年积累的成果。

回溯影展创办初期,其运作模式与戛纳电影节有着明显的模仿痕迹,但在持续探索中逐渐形成了独特气质——浓郁的人情味。即便涉及商业合作,也总能以温情脉脉的方式呈现,这种平衡令人印象深刻。今年某场活动上,贾樟柯在台上分享时,意外发现观众席中一位身着卓别林装扮的行为艺术家。值得注意的是,该观众并非官方安排,却恰好与上届影展的宣传形象产生呼应。贾樟柯随即邀请其登台表演,二人还进行了温馨的拥抱互动。事后他在社交媒体写道:"在台上看见他,他静静聆听年轻导演分享,那一刻我深受感动。"此情此景,也让在场众多观众产生了共鸣。

深耕平遥国际电影展八届、参与报道七届的媒体从业者,仍能敏锐察觉到今年平遥在悄然发生着蜕变。若从本质层面梳理,可归纳为三大转变:其一,在举办周期与传播力度上展现出更大的突破意图;其二,基础设施配套与组织协调机制暴露出的问题愈发突出且尖锐;其三,选片与评奖体系正在突破常规框架,同时人情味与商业逻辑的结合已初见成效。除去常规的影片展映与行业交流,更令参与者动容的是:多年积累的播种终于迎来丰收时节。那些曾借助平遥平台崭露头角的青年创作者,如今已成长为业界中坚力量,甚至能够带着作品重返这片沃土。如影迷嘉年华单元放映的《出入平安》,恰是国庆档热门影片,导演刘江江正是带着剧本《上天堂》初登平遥,获得关注后才得以完成《人生大事》的创作,短短数年便成为备受瞩目的新锐导演,其起点正是平遥。孔大山与王一通这对创作者组合,亦因平遥结缘,共同打造的《宇宙探索编辑部》在此斩获藏龙大奖。今年闭幕式特别呈现王一通的短片《敲堡垒的门》,两人登台感怀时,平遥早已成为见证他们成长的里程碑。这种独特的文化纽带,让影展对他们的意义超越了普通平台。

在电影界,我们常常听到“戛纳嫡系”“柏林嫡系”这样的称呼,这些称号源于电影节多年来的持续扶持,逐渐凝聚出一批忠实于其理念的优秀创作者。尽管目前尚未有“平遥嫡系”的广泛讨论,但每年的平遥影展仍吸引着诸多熟悉面孔,他们将这里视为精神归属之地。这种独特的凝聚力与陪伴感,远超越“嫡系”简单的定义,更像是老友重逢的温情。正如评审团主席关锦鹏所言,他接受邀请担任评审团主席,一方面被平遥独特的文化氛围所吸引,另一方面则因将在闭幕式上为英国知名影评人汤尼·雷恩颁发奖项,而这一约定承载着深厚的情谊。关锦鹏与汤尼的过往亦充满故事,当年正是通过汤尼的引荐,他的作品才得以走向国际舞台;最初与贾樟柯结识,亦是经由汤尼的介绍。因此,今年得知有机会为汤尼颁奖,他特意选择前来。两人更相约,明年若有机会,将再度共聚于此。细想之下,媒体从业者与影迷们年复一年奔赴平遥,除了欣赏影片,更期待与故友重逢的温暖时刻。在古城的秋夜里,久别重逢的伙伴们于酒馆把盏言欢,分享过去一年的喜悦与困惑,约定来年再度相会,在月色中悄然隐去。这份独属平遥影展的回忆与浪漫,正持续被镌刻在时间深处。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