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拒演红楼梦,28岁跳楼身死,王扶林评价:她很漂亮,但一肚子草包没文化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637更新:2025-09-10 22:26:29

1987年版《红楼梦》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的巅峰之作,其经久不衰的艺术影响力源于演员团队的卓越表现与导演王扶林对创作品质的极致追求。作为新中国电视行业的开拓者,王扶林以理想主义情怀与先锋探索精神,带领团队完成了这部文学巨著的影视化尝试。为还原原著人物特质,他开创性地开展全国范围海选,吸纳来自不同行业的新面孔,使得剧组汇聚了电话接线员、皮鞋厂工人、服务员等多元背景的演员。为确保表演质量,王扶林特别设立专业培训体系,通过系统性的作品研读、形体训练与表演实践,对选角进行多轮筛选,最终打造出堪称经典的红楼演员群像。这一过程中,既有演员因考核未达标遗憾离场,也有如邓婕般凭借独特演技脱颖而出,成为王熙凤一角的不二之选。

图片

作为《红楼梦》中“宝黛钗凤”四大主角之一,王熙凤这一形象贯穿全书,其选角过程因而备受重视。最初三位演员人选分别是邓婕、乐韵与周月,而邓婕在初期几乎被排除在外。原著中王熙凤被塑造成超凡脱俗的绝色人物,但在剧组中,邓婕因身高仅1米55、肤色偏暗而显得平平无奇。这也让外界普遍认为,最终人选将在乐韵与周月之间产生,尤其是乐韵,三人中她的关注度最高。回看当年乐韵的影像资料,她的高挑身材、白皙面容与灵动眼神,无不契合王熙凤的气质。在试拍“刘姥姥进荣国府”关键场景时,乐韵的出场甚至让邓婕感叹:“她身上那种天生的柳叶眉、丹凤眼,以及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贵气,简直与曹雪芹笔下的王熙凤一模一样,那一刻我竟生出几分羡慕之情。”

图片

乐韵的颜值令人惊叹,甚至在试镜时便赢得了导演王扶林的青睐。然而她很快提出退出剧组的请求,让原本已放弃期待的邓婕获得了出演机会。多年后,王扶林回忆这段选角历程时坦言:"当时有三位候选人,一位话剧团的演员形象高大但脸型不亲镜,一位越剧演员虽貌美却文化不足。我坚持认为,饰演王熙凤者不仅需外貌出众,更应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段话虽未直接点名,却清晰指向了当初因文化素养被排除的乐韵。

图片

按常理推测,王扶林作为《红楼梦》剧组的导演,理应是乐韵演艺生涯中的重要伯乐之一。然而在选角阶段,除乐韵外亦有其他演员因故退出,为何这位素来待人宽厚的导演,却对乐韵作出截然不同的评价?这或许需要从乐韵的成长轨迹中寻找答案。1967年出生于上海的乐韵,自幼便面临家庭变故——父母离异后,与母亲相依为命。尽管生活艰辛,但命运似乎为她开启了独特的机遇之门。她天生具备令人惊艳的美貌,那种举手投足间都自带光芒的气质,使得街坊邻里皆驻足凝望。自孩提时代起,乐韵便被周遭人视为天赋异禀的艺人胚子,母亲作为越剧演员,深知相貌在演艺界的分量,因而自幼便为她规划艺术道路,倾注全部心血培养其表演才能。这种近乎严苛的栽培,恰是母亲对改变命运的执着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讲,母亲为乐韵选择的人生路径,确实契合其天资的最优解。

图片

凭借优越的外貌条件,16岁的乐韵在就读期间便被电视剧《大桥下面》的导演发掘,出演了人生首部影视作品。尽管仅饰演次要角色,却让她对表演产生浓厚兴趣并正式踏入演艺圈。17岁那年,她凭借在电影《相逢在大篷车上》中的主演表现崭露头角,灵动的丹凤眼与迷人的酒窝成为观众记忆点,被誉为当时最具魅力的甜心女星。同年,她还挑战了首部故事片《通缉令》,虽饰演反派角色,却收获不俗口碑,展现出扎实的演技功底。

国内知名杂志《大众电影》对她的出道大加赞扬,迅速将她推上了明日新星的宝座。王扶林导演则因欣赏她的外形条件与表演潜力,将其纳入《红楼梦》剧组,原本计划让她出演王熙凤这一经典角色。相较于在竞争中积极争取角色的其他演员,年少成名的乐韵似乎更受眷顾。然而在众人期待她锁定王熙凤一角时,她却意外宣布退出剧组,理由是母亲认为该角色形象不佳。实际上,这段关于与年长29岁的香港影星罗烈的恋情,才是她做出决定的真正动因。

图片

罗烈不断向乐韵展示自己在香港影坛的地位,声称只要跟随他前往香港,未来必定能红遍港圈。他更以婚姻为诱饵,承诺将与她共度一生。在那个时代,嫁给香港人仍被视为一种荣耀。出于对爱情的憧憬与虚荣心,17岁的乐韵全然相信了这些承诺,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内地的事业追求。王扶林导演虽不舍这位潜力股演员,却也无力强留,只能为她安排了一个戏份有限的尤三姐角色,期待她完成拍摄后再启程。然而,在罗烈的催促下,乐韵无法等待,最终离开剧组。邓婕因此成为替补演员,意外获得了王熙凤的角色。尽管最初因身高问题遭到质疑,尤其摄像师认为其身材娇小难以与他人搭戏,但王扶林坚持认为演员的气质远比身高重要。经过精心妆容与镜头调度的巧妙配合,邓婕成功塑造了令人难忘的"凤姐"形象,成就了影视史上的经典角色。

图片

原定饰演李纨的周月本应出演尤三姐,却因临时调整转而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孙梦泉接棒。这一角色替换虽略显遗憾,却意外导致剧中李纨形象年龄偏大,与原著设定产生差异。值得庆幸的是,这一瑕疵并未削弱87版《红楼梦》作为不可逾越的经典地位。关于乐韵,随罗烈移居香港后,她确实入住宽敞居所,享受优渥生活,但职业轨迹却随之陷入停滞。初抵港岛时,她面临人生地不熟的困境,且在本地缺乏相应知名度。更令人失望的是,罗烈在港圈的影响力远不如预期,难以撑起一片天地。面对强手如林的行业环境,乐韵即使拥有优渥条件也仅能以配角身份短暂露面。加之语言障碍——她无法流利使用粤语,导致多数影视作品选择回避,仅在低成本影片中偶获出演机会。更严重的是,乐韵多次向罗烈表达婚姻意愿,均遭以各种借口婉拒。最初她仍心存希望,直到罗烈妻子现身,引发激烈冲突。方知罗烈早已成家,且非初婚,过往种种甜言蜜语皆成虚妄。至此,乐韵的香港梦彻底破碎。

图片

东窗事发后,罗烈为维护自身地位,迅速重返家庭。他不仅与乐韵断绝往来,更停止了对其的生活资助。当乐韵上门求解释时,罗烈竟动用警方将她拘走并施以处罚。这一连串打击使得本就起步艰难的乐韵,因“第三者”的污名彻底失去翻身机会,事业与生活陷入双重困境。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刻,乐韵虽曾考虑回内地重新开始,却因年轻时错失良机,最终选择留守香港。她将母亲一同接到身边,却未曾料到,母女二人只能在贫民区的老旧楼宇中勉强度日,依靠乐韵微薄的收入艰难维生。为维持生计,乐韵不得不涉足色情行业,拍摄风月片,过着与尊严背道而驰的生活。曾以女儿美貌为傲、期盼她出人头地的乐母,面对现实竟无安慰之语,反而不断指责。她常念叨的一句话是:“其他女孩到香港都能傍上有钱人,发了大财,偏你守在家中,真是没用。”母亲的冷漠成为压垮乐韵的最后一根稻草。回忆数载困顿与无望的未来,1995年某个清晨,28岁的乐韵站在13楼窗前,纵身跃下,终结了璀璨的青春。世人哀叹其命运多舛之时,也不禁感叹,命运曾多次垂青于乐韵——赋予她绝代容颜,赐予她少年成名的机会。然而她却因性格上的愚昧,将美好前程付之一炬。至此,方知王扶林导演“漂亮却无文化底蕴”的评价之深意。导演对乐韵本无苛责,更多的是寄予厚望的惋惜。他所说的“没文化”,不仅指知识储备的匮乏,更暗示着智商、情商与远见的缺失。归根结底,乐韵太过年轻,缺乏人生历练;其母亦目光短浅,未能教会她辨别真伪价值。在事业与爱情遭遇变故时,她始终未能展现出足够的智慧与应对能力,终将天赋异禀的美貌化为一场灾难。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