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第一,谁说了算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838更新:2025-09-16 10:40:00

今年春节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在经历长时间市场低迷后,影片类型实现多元化突破,涵盖喜剧、悬疑、科幻及动画等丰富题材。市场表现亮眼,创下大年初一单日双片破4亿票房的纪录,同时两部影片豆瓣开分突破8分,档期平均分逾7分。然而春节档的生态正在悄然转变,原本承载着节日喜庆氛围的档期,逐渐被激烈的舆论争议所覆盖。《流浪地球2》与《满江红》作为核心焦点持续引发讨论,而带有流量效应的《无名》也卷入风波,导致豆瓣评论区出现大量被隐藏的负面评价。

图片

电影重新走进大众视野,却发现这个曾经充满想象力的领域已逐渐被现实喧嚣所占据。阴谋论、相互攻讦与舆论撕裂,演变成为主流叙事方式。当银幕上的故事遭遇这般异化,或许正映射着我们身处的时代荒诞感。01 电影,外在表现逐渐掩盖了内在价值。'史上最强春节档'这一评价出自专业影评人,但后续舆论走向显然超出了预期。两部头部影片仿佛陷入了经典的'修昔底德陷阱'——在领头羊的位置上,难以实现平和的权力更迭。大年初一,《流浪地球2》凭借宏大的制作规模与前作口碑积累,与《满江红》形成激烈竞争;然而到了初二,《满江红》便实现口碑反超。在上映第三天,影片更创造出票房分水岭,尤其在三四线城市,票房出现惊人逆转,最终以持续攀升的表现确立了领跑地位。

图片

《满江红》票房持续攀升引发争议,不少观众对此表示不解——为何该影片能在竞争激烈的春节档实现逆跌?随着舆论倾向逐渐明确,网友开始对相关方展开审视,任何细微言论都有可能被过度解读。1月24日大年初三,有购票者反映其购买的《流浪地球2》电影票被影院以设备故障为由进行退票,而同一时段该放映厅却转而安排了《满江红》的场次。此事迅速引发公众高度关注,质疑声浪不断发酵。

图片

近期针对电影《满江红》的质疑与批评持续增多,部分观点指出该片存在排片不公现象,被指为“亲属排片”并质疑片方采取锁场、虚假排片、篡改票务信息及人为退票等手段。此外,相关争议还波及影院管理人员,部分从业者遭受网络暴力。

图片

随后,《满江红》因部分微博用户的负面评价引发争议,网络骂战随之爆发。值得注意的是,这场舆论风波的走向往往超出最初发起者的掌控。与此同时,《流浪地球2》也遭遇了类似的攻击浪潮,主要集中于影片时长问题。在短视频平台上,诸如“三小时电影需上十余次厕所”的调侃言论层出不穷,更有甚者在所有涉及‘流浪’关键词的视频评论区刷屏“画面乏味,观影三小时竟在电影院睡着”,此类明显带有组织特征的评论被认为出自水军操控。

图片图片

在流浪狗相关视频的评论区中,观众们常以影评形式表达观点,但这种表达逐渐异化为通过贬低其他影片来凸显自身选择的合理性。当春节档观众试图挑选一部影片观看时,却发现无论是A片还是B片,网络上都充斥着负面评价。这种两难境地让部分观众选择放弃观影,从而将潜在的观影热情转化为完全的失望。对于影视行业而言,这种互相攻击的评论生态显然是双输局面。因此,七部春节档影片联合发布倡议书,呼吁观众抵制不实信息与恶意攻击言论,这标志着春节档电影首次尝试以集体形式维护良性讨论环境。

图片

Sir对《流浪地球2》和《满江红》两部影片同样钟爱,并主动向朋友推荐。本文不针对电影本身的质量进行评判,而是聚焦于观众在春节档引发的深层讨论。一些网友正在围绕全新的议题展开争论,仅凭对影片艺术性的分析难以触及他们争论的核心。今年春节档票房已突破100亿大关,在经济繁荣的背景下,真正碰撞的是多元思潮的交锋。电影逐渐成为承载宏大叙事的载体,而不再是单纯的娱乐产品。过去春节档的核心诉求是喜庆氛围,如今观众更期待的是——硬核实力。这种期待具体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电影工业的技术突破,二是“我们”作为一个整体的集体认同。在这样的社会心理下,《流浪地球2》被部分观众视为春节档的必然之选,而《满江红》的异军突起则被解读为“越位”行为。其原有的喜剧元素被质疑为廉价俗套,悬疑结构也被贴上“套路化”的标签。若非置于春节档这个特殊语境,这两部影片或许能各自找到合适的定位。但当《满江红》与《流浪地球2》同台竞技时,便被赋予了符号化的意义——前者被指责“德不配位”,后者则面临“门禁”的隐喻。网络空间中开始流传“《流浪地球2》将亲手关闭中国科幻大门”“不希望《满江红》锁死中国科幻未来”等颇具争议的观点,折射出观众对文化符号的复杂态度。

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满江红》作为一部承载浓厚民族情怀的影片,其岳飞主题的集体咏诵、小人物的悲壮呼喊与对汉奸的激烈批判,似乎构建起一道难以逾越的情感壁垒。这种民族主义倾向在当代语境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先级——科技叙事超越传统表达。国产科幻片长期面临发展困境,却恰是电影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好莱坞的《终结者》系列到《阿凡达》的视觉革新,乃至漫威宇宙的全球影响力,持续拓展着观众对电影艺术的认知边界。近年来,"卡脖子"技术难题、芯片产业受制、技术垄断风险等现实议题,使科幻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正当性。国产科幻亟需突破,任何阻碍其发展的因素都被视为挑战。颇具意味的是,《流浪地球2》的国际亮相引发关注,纽约时报给出的30分评分(满分100分)被网友戏称为"它急了",暗示好莱坞正担忧中国科幻的崛起可能撼动其行业主导地位。

图片

《阿凡达2》作为詹姆斯·卡梅隆的续作,其制作过程和市场表现同样引发了广泛讨论。尽管该片在视觉特效和故事情节上延续了前作的高水准,但部分观众认为其在叙事深度和角色塑造上相较于第一部有所削弱。此外,高昂的制作成本与票房预期之间的压力,也使得影片在上映前就面临诸多争议。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阿凡达2》在影迷群体中口碑呈现两极分化。

图片

在惯性思维的支配下,人们往往将《纽约时报》等同于整个美国,进而关联到好莱坞乃至《阿凡达》这样的文化符号。这种认知模式忽视了个体差异与多元性的存在,将复杂的社会文化简化为统一的整体。而《满江红》虽然延续了集体主义叙事与民族情感的表达,但其古装、悬疑、喜剧等类型元素均具备可替代性,甚至被视作陈旧的创作手法。值得注意的是,张艺谋在《英雄》中曾采用过类似的古装军体操场景设计,这种类型化的表达方式在当代电影语境下已显现出局限性。

图片

《满江红》在口碑层面陷入困境,恰映射出武侠片式微的必然趋势。尽管观众对武侠精神的消逝充满惋惜,但更值得思考的是:即便武侠片重新回归八九十年代的制作水准,是否仍能激起当年的观影热潮?时代洪流已悄然改变观影心理,武侠片的核心价值早已超越招式技巧与侠义道义,转而传递着一种突破困境的信念力量。正如周星驰在《功夫》中设计的桥段,阿星通过秘笈追求的不仅是武力提升,更是让身处底层的自己获得对抗欺凌的精神底气。

图片图片

随着时代发展,单纯依靠武功和冷兵器提升实力的路径已愈发受限。吴京通过自身转型的成功实践,印证了传统武术与冷兵器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其突破性发展揭示了这一领域的发展瓶颈。

图片

电影《杀破狼》必须转型为融合热兵器与武侠元素的现代江湖叙事。即便保留功夫对决的传统精髓,也需要将其置于坦克、导弹等现代战争装备的背景下,构建出科技感十足的武侠世界观。这种设定将传统武术的招式与现代武器的运用相结合,既延续了武侠片的侠义精神,又注入了战争题材的紧张感与视觉冲击力,形成独特的现代式武侠风格。

图片

人们常将传统视为民族的象征,却在某些时刻发现传统亦可能成为民族的对立面。以京剧为例,当其作为国粹承载文化精髓时,却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被质疑为进步与科学的桎梏。正如《霸王别姬》中所展现的戏剧冲突——在国将不国的危急时刻,程蝶衣面对革命浪潮的诘问,反问"这妖里妖气的,你们唱什么戏?没家没国的,你们有没有中国人的良心?",揭示了传统文化在时代洪流中遭遇的价值困境。

图片图片图片

谈及今年的春节档影片,影迷们依然可以选择各自钟爱的作品,如《流浪地球2》或《满江红》。尽管影片间存在竞争,但观众群体始终保持着相对独立的观影选择。然而,当前的讨论已超越单纯的喜好之争,演变为更深层次的价值判断。部分观众将关注点转向了03计划或市场策略,认为电影不仅是娱乐产品,更承载着对现实的隐喻。在舆论场中,层出不穷的阴谋论将焦点锁定于两个核心议题:其一,世界被某个隐秘的核心力量操控;其二,所有个体皆为被动接受者。这种思维模式难以消除,因为即便能纠正谬误,人类对失控的恐惧仍会不断滋生新的猜测。当大众将注意力从观影体验转向对生活被操控的忧虑时,关于电影的讨论已悄然发生转变。人们开始质疑诸如"幽灵场"等现象——深夜场次满座却无法购票,这种看似异常的情况被部分观众解读为票房造假。实际上,多数情况下这源于院线为履行排片合约而设置的虚假场次,其本质是影院在歇业后为完成排片比例进行的凑数操作。这种安排不仅无法为片方带来实际收益,反而可能因排片量被稀释而造成票房损失。

图片

关于“偷票房”的讨论,其字面意义常被误解为电影之间相互抢夺票房,但实际情况是电影院通过不正当手段侵占了片方的票房收益。当观众购买电影票却未被计入票房时,片方无法获得对应的分成,而全部收益归影院所有。此类操作包括伪造设备故障售卖纸质票,或通过高价爆米花与电影票捆绑销售等方式实现。这种行为对影院而言风险极高,一旦被查实可能面临巨额罚款,更可能因得罪出品方而失去后续影片的放映授权。此类违规行为对影院的长期发展将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容易引发误解的行业术语,常被网友误认为是资本层面的阴谋论。今年春节档期的争议不仅数量众多,其激烈程度也明显升级。尽管“幽灵场”与“偷票房”的质疑持续存在,但《满江红》剧组此次采取了更具力度的应对措施——正式起诉四名网络大V。被起诉方均表示愿意配合法律程序。

图片

片方希望通过法律途径进行自我澄清的意图值得理解,但此举可能引发预期之外的舆论效应。在当下社会语境中,这种对抗姿态容易被解读为"资本与大众的对决"叙事——当弱势群体借助互联网平台凝聚共识时,往往会将矛盾焦点转向对资本的批判。这种集体情绪的释放往往超越了具体事件本身,使得原本的争议逐渐演变为关于权力与话语权的抽象对抗。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互联网舆论环境已发生显著变化,小鲜肉从昔日的宠儿转变为被广泛质疑的对象即是明证。以春节档电影《无名》为例,其引发的激烈争论中,王一博的出演选择反而成为最大的舆论导火索,这种现象折射出观众对资本操控的集体焦虑。

图片

资本问题往往被视为讨论的核心焦点。然而,围绕资本的内涵却始终存在诸多争议与分歧。部分观点认为,该片的1000万投资规模与高达50亿的票房成绩存在明显落差,难以匹配后者的话题热度。

图片

当《流浪地球2》以更高投资引发关于资本价值的讨论时,我们不禁要问:巨额投入是否等同于更卓越的成果?在春节档电影市场中,观众的集体选择正在重塑对"资本"的定义。高投资未必等同于高票房,这一现象引发争议——《阿凡达2》以显著的资本优势获得14亿内地票房,其市场表现是否符合预期?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当人们开始质疑资本与观众选择之间的平衡关系,市场信任度的缺失正逐步演变为一种集体性焦虑。这种焦虑在电影口碑层面集中爆发,反映出我们对影视作品价值评判标准的转变:从单纯的资本博弈转向对艺术意义与观众共鸣的考量。然而,这种转变是否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电影创作的本质?毕竟,每个影迷最初接触电影的动机,终究源于对故事的期待与情感的共鸣。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