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让胡歌成为影帝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336更新:2025-09-18 14:10:18

在电影院寻求心灵慰藉的大龄观众群体中,刚刚落幕的暑期档以总票房206.18亿元人民币、总观影人次5.04亿的成绩创下历史纪录。《孤注一掷》《消失的她》《封神第一部》等爆款影片从悬疑、情感、神话等多元题材维度,掀起电影市场的火热浪潮。当喧嚣的观影热潮逐渐平息,不妨尝试选择《不虚此行》这样风格更为内敛的作品,在光影中感受别样的宁静与思考。

在2023年6月举行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电影《不虚此行》凭借出色表现斩获多项荣誉。导演刘伽茵摘得主竞赛单元最佳导演奖,主演胡歌则与《第八个嫌疑人》中的演员大鹏共同获得最佳男演员奖。影片《汉南夏日》的导演韩帅盛赞该片蕴含深沉的力量感,而《出梁庄记》的作家梁鸿则评价其宛如一部叙事诗作,尤其肯定导演对作品节奏与结构的精准把控。

《不虚此行》以生死主题为核心,展现出独特的文艺气息。该片由著名导演曹保平担任制片人之一,其过往作品如《李米的猜想》《烈日灼心》《狗十三》均彰显出对边缘叙事的探索。作为曾获上海电影节最佳导演的创作者,曹保平擅长在主流类型片中注入边缘化的美学表达,借此传递强烈的人文关怀。此次监制《不虚此行》,他试图以‘逝者’为切入点,展现对‘生者’的深刻悲悯。

导演刘伽茵的创作历程中,曹保平作为其恩师始终给予深刻影响。这位前辈曾多次告诫她:"创作固然伴随着痛苦,却正是这种淬炼成就了真正的成长。"历经14年沉淀,刘伽茵终于完成新作《不虚此行》。在2015至2016年间,她通过对殡仪馆的长时间观察,结合自身对文字的热爱,于脑海中塑造出以撰写悼词为生的主人公形象,由此衍生出这部作品。此前,刘伽茵仅执导过两部长片——2005年的纪录片《牛皮》及其后续的剧情片《牛皮2》。

刘伽茵通过《牛皮》与《不虚此行》两部聚焦皮艺店家庭日常的作品,确立了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其导演美学融合先锋实验主义特质,擅长以固定机位构建沉浸式观感,既包含阿巴斯《樱桃的滋味》式的日常哲思,又暗含阿克曼《让娜·迪尔曼》的内省叙事风格。相较于首部作品中家庭作坊式的拍摄手法,《不虚此行》展现出更成熟的制作体系,尤其在配乐方面邀请了曾凭《万里归途》斩获长春电影节最佳音乐奖的李衡,使影片呈现精致而轻盈的质感,同时延续了导演对生活本质的深刻洞察。

影片的演员阵容同样令人瞩目。胡歌与吴磊继电视剧《少年杨家将》(2007)及《琅琊榜》(2015)之后,终于在银幕上展开第三次合作。在《少年杨家将》中,两人分别饰演同一角色的青年与少年时期,而在《琅琊榜》里则演绎了形影不离的挚友情谊。《不虚此行》巧妙地融合了这两种关系,使这对相差17岁的搭档在影片中呈现出既独特又耐人寻味的互动。尤其在某些镜头中,吴磊的表演甚至萌发出胡歌标志性的气质韵味。

据影片官方抖音账号透露,吴磊在《不虚此行》中展现出与胡歌相似的气质魅力。此外,金鸡奖最佳女配角齐溪(《奇迹·笨小孩》)、影后娜仁花(《额吉》)、影帝孙淳(《秋喜》)、黄磊、白客、以及曾出演《独自等待》的龚蓓苾等实力派演员也悉数加盟。这些演员均具备深厚的文艺片创作经验,为影片注入了独特的文艺气质。影片通过双线叙事展开:主线聚焦悼词撰写人闻善(胡歌 饰)的职业转型与人生感悟,他从落寞编剧意外接下悼词写作任务后,逐渐在文字中寻找生命的意义;支线则通过多个送行故事,串联起不同人物的命运轨迹。

在这一过程中,始终陪伴在闻善身边的是名为小尹的男孩,由吴磊饰演。与闻善需要应对生活中的琐碎挑战不同,小尹看似无所事事,更像是一个抽象的文艺意象。影片预告已提前揭晓其真实身份——小尹实际上是闻善在编剧创作中虚构的角色。

在闻善的悼词创作工作中,另一条主线汇聚了形形色色的委托人。既有与癌症抗争的暮年长者,也有深受抑郁情绪困扰的配音创作者,还有那些看似已在京城扎根的中产阶层人士。他们或出于对逝者的缅怀,或源于对亲朋的牵挂,纷纷寻求或预约悼词服务。对于闻善而言,每一次悼词的撰写都是一场与逝者故事的深度对话,这恰与电影《All Ears》的英文名遥相呼应——寓意着全心全意的倾听与理解。

在倾听他人故事与撰写悼词的过程中,如何精准捕捉逝者生命的核心价值或巧妙规避可能引发共鸣的敏感话题,需以审慎态度应对。如齐溪饰演的邵金穗跨越城市寻访闻善,指出其为配音博主撰写悼词时遗漏了"声音"这一关键元素;黄磊饰演的王先生则希望其父亲的悼词中不包含某些特定往事。这些支线情节持续叩击着闻善的内心,逐步渗透到其主线叙事之中,这种叙事层面的相互影响,正是《不虚此行》展现的独特艺术魅力。

对闻善影响最深远的委托人,是娜仁花饰演的方阿姨。这位个性鲜明的女性曾这样调侃道:"我在癌圈里知名度很高的,算半个网红。"看似随意的话语背后,是她历经沧桑却始终从容不迫的生命态度。这位曾因离婚而独自承担起抚养两个孩子的重担、靠一人薪资和粮票维系生计的女性,用苦难浇筑出顽强的意志。那些沉淀在岁月里的艰辛往事,通过闻善的倾听逐渐转化为面对人生困境的力量源泉,让他学会在逆境中保持坚韧与豁达。

悼词不仅是对逝者的缅怀与超度,更是一种双向的救赎——既渡过离世的魂灵,也净化生者的灵魂。当文字以清澈的质感渗透作者的神经,仿佛接受着死亡遗赠的温柔反哺。在《不虚此行》中,这种精神传递贯穿主线与支线,成为角色关系最深刻的隐喻。闻善与小尹之间微妙的羁绊,恰似创作者与角色的共生循环:角色的塑造深化创作,而创作的持续又赋予角色更鲜活的生命力。不难发现,这正是导演刘伽茵将自我投射于作品的匠心所在。

刘伽茵关于生命关怀的那句话——"我是用文字,送大家最后一程的人"——恰似电影《不虚此行》的核心主题。影片以"不虚此行"为名,探讨了人类在有限生命里追寻永恒价值的命题。通过三幕式叙事结构(铺垫、发展、高潮),将人生比作蜿蜒的河流:平缓流淌的河段象征日常生活的第二幕,而惊涛拍岸的瀑布则代表生命的终极时刻。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困于这绵长的第二幕,却在平凡岁月中仍能捕捉到不虚此行的瞬间,这正是影片对普通人生存状态的深刻洞察与温柔注解。

正如小尹所言,只要心中怀有实现目标的渴望,哪怕只有独自一人知晓,其意义也无可替代。方阿姨在生前与闻善细致沟通悼词内容,正是以这种预先的交流消解了死亡的沉重感,反而让生命的存在更加鲜活而深刻。而整部影片通过内敛而恬淡的叙事风格,将这些细腻的情感呈现得恰到好处。导演自述其性格属于MBTI测试中的i人(内向型人格),恰好与片中闻善这一角色形成呼应。这种内在的契合使《不虚此行》成为一部以叙事为骨、情感为髓的创作型电影,而非喧嚣浮夸的话题性作品。

胡歌与导演闻善之间的默契互动恰为这一理念提供了生动注脚。谈及角色塑造,胡歌坦言:"表演的比重其实有限,我真正将自己交付给了这个角色。"他强调,当演员全情投入并深爱角色时,便能实现自我与人物的深度融合。而刘伽茵则给出了令人心动的回应——"起初我确实有些嫉妒你,这个角色是我创作的,却总感觉你比我对它更熟悉。后来我才明白,这个角色之所以有灵魂,是因为你赋予了它新的生命。"两位内向者的相互映照,不仅是艺术创作的自然呈现,更是影片传递生命关怀的深层印证。

近年来,华语影视作品中以亡者题材探讨生命意义的创作呈现出蓬勃态势。从《本日公休》中蕴含入殓师职业哲思的叙事,到《人生大事》对殡葬行业人文关怀的具象呈现,再到《不良执念清除师》以奇幻手法抚慰亡灵的创新表达,这些作品均通过特定的物件或行为传递对逝者遗念的关怀。《不虚此行》亦延续这一创作脉络,以悼词为载体,既在生命终点勾勒人生轨迹,又借他人故事映照自我认知。这种通过具体仪式或媒介呈现的死亡叙事,让每个观众都能在作品中照见自己生命中的独特印记。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