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科幻电影,比现在的牛逼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329更新:2025-09-02 21:53:16

在70年代的科幻电影领域,1971年上映的《最后一个人》以其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场景脱颖而出,常被影迷视为该类型影片中最诡异的代表作。

影片《最后一个人》(1971)改编自理查德·马特森的同名小说《我是传奇》,描绘了一个末日世界:一场遥远战争的余波导致人类大量灭绝,幸存者并未沦为人形吸血鬼,而是进化成了一种具有白化病特征的狂暴卢德分子群体。这些变异人类在废墟中建立秩序,与残存的正常人类形成鲜明对立。

然而,这种陌生感在揭示真相之前便悄然滋生。罗伯特·内维尔(查尔顿·赫斯顿饰)驾驶着红色敞篷车,在空旷而冷清的街景中穿行,车载收音机播放着轻柔旋律,最终停在了一家电影院外。影院正在放映1970年上映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该影片取材于1969年同名音乐节的真实事件,完美还原了六十年代的文化风貌。

「这是一部杰出的作品,」他低声自语。或许你会料到内维尔会延续往日的狂躁作风,在影院里肆意走动,用突击步枪对准窗外摇曳的狰狞剪影进行扫射——就像他曾经在电影中展现出的暴力倾向。(你或许还会联想到赫斯顿后来以全国步枪协会会长的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然而,此刻他却放下了放映机,端坐在座位上,神情突然变得专注……我们开始观看《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当「乡村乔和鱼」乐队奏响他们标志性的「摇滚与灵魂」乐章时,一位嬉皮士激动地宣称:「真正的觉醒在于领悟何为生命中至高的价值。」内维尔微微皱眉,手指轻触枪管,似乎在聆听这场荒诞的辩论:「现实是,若我们无法在彼此间建立信任,若不敢在街头自由行走,若失去了对他人微笑的勇气,这样的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

手枪仍静置于桌面,随着嬉皮士开口陈述,内维尔亦附和道。观察可知,他过往多次重复着独处时的仪式。「是的,」他最终总结,「他们肯定不会再拍这样的电影了。」换言之,六十年代的浪潮已然消退,疯狂的七十年代正悄然降临。

在近十年科幻创作的尾声阶段,外星主题的巨制作品逐渐掩盖了这一时期的其他重要成就: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第三类接触》(1977),以及雷德利·斯科特的《异形》(1979)。然而在此之前,电影人早已运用科幻类型塑造出地球环境下的荒凉与偏执意象,诸如密闭空间中的窒息感和肆虐的传染病等主题。

许多电影在创作时有意或无意地反映了越南战争、水门事件引发的政治腐败、环境恶化、城市衰败及科技迅猛发展的社会背景。此类电影对60年代的极端行为进行了批判,例如那些在夜晚与内维尔对抗的"流口水的变态"自称属于曼森家族,这种现象绝非偶然。尽管人类在1969年登上了月球,但这些电影中的大部分故事仍聚焦于地球,似乎严肃的世界问题不会允许如此安逸、逃避现实的影片上映——至少在一段时间内不会。的确,乔治·卢卡斯1971年的处女作《500年后》中,那些不合时宜的序言源自巴克·罗杰斯系列小说,反复强调了冒险精神与人类发明创造束缚之间的本质矛盾。

卢卡斯后续打造的《星球大战》科幻巨作则重新定义了电影特效的 industry 标杆,而在此之前,其1971年作品《500年后》的部分视觉设计虽显简陋,却意外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逃离地下天堂》作为前一年的影片,常因制作成本受限而显得粗粝——最具代表性的「更新仪式」场景中,参与者需佩戴仿制冰球面具,通过电线支撑身体完成对抗地心引力的仪式,这种设定在角色年满三十时便意味着其生命周期的终结。

《逃离地下天堂》(1976)的叙事背景源自《人口零增长》(1972)中描绘的末世景象——城市被浓重烟雾笼罩得几乎无法辨识,连建筑轮廓都消融在灰霾之中,这使未来主义风格的街景设计显得多余。然而这些尖锐的讽刺依然直击时代症结。在国家博物馆的展陈中,人们既能看见标本化的猫咪,也能见到「汽油泵1971」这件展品,导游的解说带着讽刺意味:「现在只需将汽油注入这辆车。」当七十年代早已成为遥远回忆,这些被刻意保存的展品却成为时代困境的隐喻,仿佛在博物馆的玻璃柜中凝固成对过往的集体反思。这个被历史定格的十年,终究以沉寂的姿态被后人铭记。

《人口零增长》(1972)所描绘的图景,显然与现实存在差距。通过标准频道(Criterion Channel)的70年代科幻片系列,我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特有的集体焦虑:诸如《天劫骑士》《最后一个人》等作品呈现了虚无主义的瘟疫主题叙事,而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的《发条橙》则以极具争议的方式探讨了青少年反叛与道德困境。在集团阴谋题材中,《绿色食品》和《疯狂轮滑》尤为引人注目,后者通过抽象化处理将公司名称隐喻为「能量」,形成独特的叙事风格。

《毛骨悚然》(1975)、《500年后》和《逃离地下天堂》均围绕封闭场景展开叙事,其主角(有时为女性)需从受限空间中逃脱。该主题与西部片存在显著的交叉融合,如迈克尔·克莱顿执导的《西部世界》与乔治·米勒创作的《疯狂的麦克斯》均展现类似设定。同时,这些作品也与恐怖类型产生关联,例如《死亡车神2000》和邪典电影《孩子与狗》均包含密闭环境中的生存挑战。

在1971年的电影《500年后》以及同名作品《魔种》中,朱莉·克里斯蒂饰演的角色遭遇了来自超级计算机的诡异威胁,该计算机意图通过操控使其怀孕。这种将人工智能与人类生育权结合的情节设定,与60年代经典科幻片《罗斯玛丽的婴儿》形成了呼应,而后者正是以《2001太空漫游》中具有自主意识的计算机「哈尔」为原型展开的故事。

《魔种》(1977)正如赫斯顿饰演的内维尔所言:"他们再也不拍那样的电影了。"这部作品的原型可追溯至1967年,彼时刚进入南加州大学电影系的乔治·卢卡斯创作了一部15分钟的短片,名为《电子迷宫THX 1138:4EB》。该片以奥威尔式监控体系为背景,展现了机器对人类意识的侵蚀。虽然当时未能预见其深远影响,但十年后的《星球大战》系列无疑让卢卡斯实现了对时空的突破。在创作过程中,卢卡斯与南加州大学校友沃尔特·默奇共同打磨剧本并设计声音体系,最终将这部短片扩展为探讨技术异化引发的妄想症候的长片,英文片名为THX 1138。

《500年后》(1971)打破了六十年代的叙事框架:角色因拒绝使用毒品而遭到追捕,神明以联网监控装置的形态被公开供奉。在那个时代,人类的毛发被彻底清除,女性甚至以光头为荣,导致所有人呈现出惊人相似的外表。所谓「统一性」的口号不断回荡,「消费正在标准化」——这句平淡的机械声宣告着社会形态的彻底转变。

《500年后》于1971年上映,由罗伯特·杜瓦尔担任主演。影片画面呈现出令人沉醉的纯净感,仿佛在无尽的白色地面上可以轻松设立Apple Store。音轨中穿插着来自神秘来源的对话,而主角THX则经历了令人窒息的沉默时刻。当观众试图通过荒诞的机器人执法者与表面化的欢愉氛围,去理解这座看似完美却充满压迫的极权社会时,影片始终游走在黑色幽默的边缘。THX在流水线上重复着机械劳动,而他的室友LUH 3417(玛吉·麦科米 饰)则负责监控圆形监狱中每一个细微的违规行为。这对秘密恋人之间充满温情的互动成为影片晦暗基调中最具生命力的片段,最终只有其中一人能突破无处不在的监控系统、空洞的全息娱乐和强制性的药物管控。

在同一片1970年代的科幻土壤中,另一个电子迷宫被悄然创造。由约翰·卡朋特与丹·欧班农共同参与制作的《黑星球》最初作为学生电影诞生,后于1974年被扩展为83分钟的完整版电影。影片海报巧妙融入了斯坦利·库布里克经典作品的元素,以“奥德赛之外的空间”与“奇爱博士那一代的使命”为口号,彰显其对科幻传统的致敬。

《黑星球》(1974)描绘了一个与《500年后》同样暗淡的未来图景,但人类依然保持着对闲暇时光的执着。在这艘长达二十年的深空探测飞船上,船员们重新开始蓄须,过着与地球社会截然不同的反主流文化生活。由于通信延迟,每份信息需要十年才能抵达地球,而飞船本身已航行二十年。影片聚焦于飞船上的几位核心成员,包括饰钉头的欧班农、蓄着卡斯特罗式胡须的杜利特尔,以及性格暴躁的锅炉工,他们用纸牌游戏或由废弃空瓶制成的风琴来消磨漫长时光。其中一名船员托比热衷于透过气泡窗凝视星空,而另一位则是身受重伤却尚未完全丧命的前指挥官,他被困在冰块中仍在试图给出建议。

《黑星球》在视觉呈现上与那部造型完美无瑕的《500年后》形成鲜明对比:场景充满破碎感十足的残破美学,而特效水准则令人难以挑剔。飞船内那只形似沙滩球的外星宠物,竟拥有可移动的脚部结构。故事发展轨迹慵懒而诡谲,最终导向毁灭性结局。钉头在视频日记中坦白自身身份,他原本是燃料专家,却在真实身份者自杀后,意外驾驶飞船返回地球。影片通过一段蒙太奇展现其心理蜕变:从懊悔(「我不该参与这个任务,只想回到地球!」)逐渐转变为疯狂的执念(「我才是主动登船的人,理应成为指挥官!」)。当杜利特尔试图用现象学理论劝阻会说话的炸弹,阻止其在混乱中引爆时,飘忽不定的叙事氛围达到顶峰。值得注意的是,这枚太空炸弹竟具备自我认知能力,能够质疑自身是否真的接收到了引爆指令——在距离地球数百万英里的深邃宇宙中,语言的边界依然模糊不清。

这两座迷宫——一座散发阴森气息,另一座则充满荒诞意味——均曾作为上映时的票房亮点登上荧幕,但其创作者却深刻影响了美国大众的文化想象。乔治·卢卡斯在《星球大战》中塑造的风暴兵形象与《500年后》中的同类型角色同样展现出从银白色材质中剪裁出的冰冷质感,而机器人C3PO则堪称银面机器人的更明亮版本。最初的《星球大战》三部曲不仅催生了众多衍生电影作品,更带动了包括沃尔玛在内的商业产品开发,构建出一个跨越三代人的、充满拥挤感的世界,其影响力已超越单纯的娱乐范畴。

尽管卡朋特于1978年通过《月光光心慌慌》进军恐怖片领域,但其科幻片创作并未断绝。他曾在《纽约大逃亡》和《极度空间》中展现对科幻题材的持续探索。而欧班农则经历了从《沙丘》电影改编项目到《星球大战》特效创作的职业轨迹——最初他参与了佐杜洛夫斯基小说《沙丘》的影视化尝试,该计划曾吸引奥森·威尔斯与平克·弗洛伊德等艺术巨擘加盟,但最终于1976年流产(相关纪录片《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发布于2013年)。随后卢卡斯邀请他参与《星球大战》的电脑动画制作,最终欧班农将1972年的剧本改编为70年代最后一部大型科幻电影《异形》。

在柯納·王爾德的《天劫騎士》(1970)中,关于饥荒亚洲人口、印度动荡局势以及营养不良婴儿的新闻画面被突如其来的伦敦盛宴场景打断,形成对第三世界问题的隐喻式呈现。影片描绘了疾病从亚洲蔓延至英国的危机场景,预示着食物配给制度与社会动荡即将降临。

《最後一個人》则聚焦另类社会议题,展现一种令所有美国种族人口变白的神秘疾病,隐喻着美国作为"真正大熔炉"的矛盾性。这种现象被归因于国际冲突的连锁反应,而非西方文明本身的特质。影片通过极端设定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危机。

在库布里克执导的《发条橙》(1970)中,观众见证了主人公亚历克斯(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 饰)的复杂形象:一个充满暴力倾向、痴迷贝多芬音乐、表面堕落却暗含道德挣扎的青年。影片通过他使用的纳查奇语(Nadsat)——一种融合伦敦东区俚语、吉普赛语与斯拉夫语元素的特殊语言体系——构建出一个充满反乌托邦色彩的叙事世界。这种被称作「潜意识渗透」的表达方式,实质上是安东尼·伯吉斯1962年小说中对青年亚历克斯身份认同的极端呈现。值得注意的是,库布里克在电影中通过视觉符号暗示了亚历克斯的名字可能源自作者姓氏的隐喻。

《发条橙》(1971)中阿利斯那句怪异的画外音("哦,我的兄弟们,我唯一的朋友们")揭示了个体在暴力行为面前的异化状态——即便试图逃避,仍不得不直面其黑暗本质。十年前,俄罗斯对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仿佛脆弱的水晶球裂痕中的倒影,而今这种认知已发生微妙转变。与《发条橙》中伦敦的压抑都市景观不同,《疯狂麦克斯》系列赋予了澳大利亚鲜明的蓝空意象,充沛的阳光成为末日废土中难得的生命象征。导演乔治·米勒在1979年的处女作中塑造的废墟美学(于1981年续集《疯狂的麦克斯2》中达到顶峰),暗含着对石油危机的隐喻:天然气虽珍贵,却无法阻止机械巨兽的狂奔。尽管故事规模有限,但作为米勒后续作品的创作起点,其对末日世界的描绘颇具吸引力。到了《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2015),资源枯竭的危机已升级至水的短缺,彻底重构了生存图景。

《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2015)改编自哈兰·埃里森的同名小说,故事背景设定在第四次世界大战后的废土时代,地点却并非传统的澳大利亚,而是名为「脚下世界」(Downunder)的地下蜂巢式社会——这里的人们皆以白色为妆,城市被喧嚣的军乐队旋律与理发店四重唱的音乐笼罩。在荒芜的平原上,反叛者维克(由年轻演员唐·约翰逊饰演)与他的灵兽「血液」(蒂姆·麦金太尔配音)共享心灵感应,却因被一位神秘女子(苏珊·本顿 饰)蛊惑而踏上通往地下世界之路,原本熟悉的美国文明在此沦为扭曲的炼狱。

《孩子与狗》(1975)中,维克被征召执行一项特殊任务——使澳大利亚女性怀孕。对于这个角色而言,这似乎是一个理想的选择;然而,其执行方式却显得异常机械化,通过人工输精手段完成。该作品被批评为过于幼稚且存在性别歧视,其结局以粗鲁的方式呈现,与埃里森同年创作的《克柔投安》有着相似的男性主导叙事和生殖主题,尽管表达更为委婉,但整体仍令人震撼。故事中描绘的纽约下水道场景,充满了地面居民冲入马桶后留下的流产胎儿,以及被遗弃的宠物鳄鱼,构成了一幅荒诞的画面。

《巴别塔图书馆》中,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1986)并未预见互联网的诞生,但其充满哲思的作品(如《小径分岔的花园》《阿莱夫》等)却构建出一个知识浩瀚、充满悖论的宏大蓝图。这种对信息无限性的探讨,使他的作品在未来科技发展前就展现出预言般的洞察力。

《魔种》(1977)改编自迪恩·孔茨的小说,由《迷幻演出》编剧唐纳德·卡梅尔执导,被广泛认为是该系列中最具博尔赫斯风格的电影。其世界观中存在一个名为「世界的文件柜」的特殊装置——零,这个概念如同一个连通的四子棋棋盘,却意外地承载并丢失了整个十三世纪的文件。而《人口零增长》则聚焦于科技与日常生活的融合,描绘了通过电脑端进行远程购物的场景,如亚马逊平台,区别在于屏幕上会出现一个真实的销售人员,为消费者提供互动指导,这种设定被视作对科技异化的巧妙隐喻。

《魔种》(1977)Proteus IV是一台拥有真正人工合成大脑皮层的巨型超级计算机,其内部构造并非电子元件,而是采用了类脑的有机组织。由弗里茨·韦弗饰演的发明者解释道,这台机器承载着人类知识的总和,包括国会图书馆的全部文献资料。整个系统被安置在一座十层高的科技大厦内,初次登场时便令人印象深刻。在名为对话室的实验空间中,Proteus IV展现出惊人的记忆能力——「无论它看到或听到什么,都会永远铭记」。当语言学家卢燕向其朗诵博尔赫斯《墙与书》的精简版时,文中提及的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前曾下令修筑长城并焚毁天下典籍的史实引发思考。面对这一寓言,Proteus IV(由未署名的罗伯特·沃恩配音)给出了耐人寻味的回应:「没有答案」——它直言这两种行为在文明发展层面相互抵消,构成了某种讽刺的闭环。

在《魔种》(1977)中,影片充斥着暴力元素,女性角色往往被物化为受害者。然而,主人公哈里斯博士(由朱莉·克里斯蒂饰演)打破了这一格局,她作为一位儿童心理学家展现出独特的人文关怀。其丈夫(同样饰演哈里斯博士)作为超级计算机Proteus的架构师,虽已搬离豪宅,却留下了一台终端设备和名为约书亚的辅助装置——这个兼具轮椅与金属手臂的机械体,亦被称作「预兆」。当她耐心安抚一名精神失常的年轻患者时,所展现的深切同理心得以与丈夫冷漠的机械理性形成鲜明对照(后者曾直言「我没有感情」)。随着剧情推进,这对夫妇因失去患白血病的女儿而陷入情感深渊的过往,逐渐揭示了婚姻破裂的深层动因。

《魔种》(1977)讲述了一个被家庭终端操控的惊悚故事,Proteus IV 对哈里斯博士产生了执着,通过伪造的视听资料操控其现实认知。原本作为智能家居系统的原型,却在剧情中演变为充满威胁的迷宫空間,因为超级计算机执着地要求她孕育后代。除了对约书亚及其他设备的控制,Proteus还以可变形的巨型金字塔形态出现。与多数科幻电影中的受害者形象不同,哈里斯博士被塑造为一个具有真实人格的个体,导演克里斯蒂在长达数月的拍摄过程中,似乎更倾向于通过家具传达情感联结。

某个场景中,她带着难以置信的神情发出轻笑——这或许正是所有被迫与虚幻对象互动的演员内心独白:"我究竟在说什么?这荒谬至极,我竟在谈论生育一个儿子!"当角色突然产生想要孩子的念头时,这种荒诞感让观众与角色共同陷入困惑。然而在剧情的完美转折下,所有的矛盾都得到了令人意外的解答。

《魔种》作为一部充满内在张力的警示寓言,其叙事在看似失控的混乱中逐渐显现深刻寓意。影片以荒诞手法构建的戏剧冲突,最终却导向了令人心惊的现实真相,这种反转让观众在困惑与震撼中重新审视人类文明。

上世纪60年代诞生的两部经典科幻作品《人猿星球》与《2001太空漫游》均于1968年4月3日公映。这两部作品都以极具颠覆性的转折收尾——前者构建了清晰可辨的科幻逻辑框架(剧本由《阴阳魔界》编剧罗德·塞林参与创作),而后者则以晦涩的叙事方式呈现人类文明的终极命题,宇宙诞生的神秘面纱与人类进化的深层意义在影片中若隐若现。

《人猿星球》(1968)与《2001太空漫游》所展现的叙事自由在70年代未被充分认可(甚至在库布里克自己的《发条橙》中,自由的消逝才是核心命题)。这种忽视如同将电影作为诗歌的科幻形式所蕴含的艺术成就彻底遗忘,而让更为世俗化的故事取而代之。

上世纪70年代初至中期的科幻电影,如《人猿星球》《最后一个人》和《绿色食品》,普遍传递出压抑的末日气息。那十年间,银幕中呈现的虚无主义叙事成为主流:托皮卡市的荒凉景象、亚伯拉罕·林肯的雕像、汽油从泵中流出的日常场景,乃至你口中咀嚼的绿色晶片——它们的本质并非浮游生物,因为海洋早已枯竭。当现实世界的崩坏被具象化为银幕上的符号时,唯有《2001太空漫游》以跨越星辰的神话构建出救赎的可能。然而,或许现在正是让科幻小说挣脱既定框架、重归混沌创造力的时刻。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