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剧《混沌少年时》:谁在制造13岁的杀人犯?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913更新:2025-09-07 21:46:56

3月中旬,英剧《混沌少年时》(Adolescence)强势登陆Netflix平台,随后便在各大影视评分平台相继涌现亮眼成绩。其中"烂番茄"专业剧评人给出了99%的新鲜度评分,"元批评"平台综合评分达到90分,IMDb观众评分高达8.4分,而"豆瓣"网友评价更是攀升至8.7分,形成全员赞誉的口碑盛况。

《混沌少年时》的海报即便尚未展开剧情,仅凭聚焦13岁少年七刀刺死同龄女生的案件,以及每集采用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便足以激发观众的好奇心。然而真正观看后,精湛的演技与流畅的镜头语言却化作心口的沉甸甸之感。这或许正是其获得高分的关键所在:不以血腥案件作为吸引眼球的卖点,亦非借炫技般的长镜头博取注目,而是以冷静的观察视角剖开时代的伤痕,直指当下社会中人性的冷漠、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制度的失效,叩问下一代的未来方向。全剧共四集,每集围绕单一场景展开,分别设置在警局、校园、谈话室与家庭环境。这种结构既让每集独立成篇,如同精心打造的微电影单元,又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的框架,通过多维度呈现事件细节,深入探究背后的社会与心理动因。

《混沌少年时》的开篇以反套路的开场手法呈现,清晨时分警笛尖啸划破寂静,警察破门而入将13岁少年杰米·米勒作为谋杀案嫌疑人押往警局。整个过程缺乏曲折的调查过程与激烈的辩论场景,证据仅限于一段模糊的监控录像。面对警探的质问,杰米表现得惊恐不安,反复强调自己无罪,其举止中并未浮现传统犯罪题材中常见的"天生反骨"式少年歹徒形象。更引人深思的是,警探在未播放监控前,甚至萌生了对案件是否会出现反转的怀疑。这一集中大量镜头以冷峻色调描绘警方机械化的办案流程——尽管警局距离杰米住所仅隔一个街区,且已知嫌犯为未成年人,警方仍坚持常规操作,配备齐全装备执行拘押;在审讯过程中,即便安排成人陪护,从身份核验到权利告知,从诉求倾听至监控展示,每个环节都如同流水线般程式化。这种对未成年人犯罪特殊性的漠视,实质上暴露了国家机器的失能状态,将少年视为成人世界的既定规则,这种系统性的认知偏差恰恰折射出更深层的社会困境。

《混沌少年时》第二集的场面调度堪称全剧高潮。两位执法者——既是国家机器的代表,又肩负着家长与昔日学生双重身份——为追查凶器下落深入杰米的校园。然而,他们面对的不仅是物质证据,更是代际认知的鸿沟:那些被少年们视为理所当然的"社交媒体暗号",如表情符号的隐喻、红蓝药丸的象征意义、二八法则(即80%女性被20%男性吸引)以及incel群体对"非自愿单身"的定义,反而成为成年人难以理解的复杂社会现象。剧中通过镜头在教室、食堂、操场间的频繁切换,构建出完整的校园生态图景,即便杰米本人未现身,其日常生活的肌理已清晰可辨。更具冲击力的是,那个因社交媒体被嘲讽而持刀伤人的少年,身份可能指向杰米本人、其友人,或是正经历校园霸凌的警官子女。这种模糊的指向性,使得上集充满信心的执法者们在本集尾声陷入困惑与迷惘。

《混沌少年时》中,13岁杰米内心的挣扎直至第三集才逐步展开,这一集也成为全剧剧情张力达到顶峰的转折点。在宛如舞台的狭小空间内,年轻女心理医生试图通过专业方法引导他表达真实情感,却逐渐意识到,在杰米眼中她与凯蒂无异,都是被操控的猎物。他以玩弄心理战术为乐,将成年女性视为征服的对象,甚至在预谋伤害凯蒂时,毫无察觉地将他人生命视作可剥夺的战利品。这种冷漠与无情最终演变为暴力与毁灭。实质上,杰米渴求的并非情感联结,而是通过暴力行为获取男性群体的认可,正如他被捕后最恐惧的并非法律制裁,而是辜负父亲的期待。当将女性简化为猎物符号时,他对凯蒂挥刀的举动便失去了对生命尊严的感知,这种扭曲的认知造就了事件最令人不安的解读。至第四集,镜头聚焦于案情曝光后遭受社区排斥的杰米家庭。母亲误将儿子沉迷电脑的行为视为远离危险的保护,父亲则认为避免童年暴力便能成就称职的父爱,他们既无法理解自身错误,又难以否认孕育了凶手的事实,最终陷入施害者与受害者的双重困境。至此,全片散落的叙事碎片终于拼接成完整的图景。

《混沌少年时》剧中角色不仅是荧幕形象,更是时代变迁的缩影。根据英国校园反网络阴谋论委员会2023年2月发布的报告,尽管主流社交媒体设定了13岁年龄门槛,仍有77%的11至12岁儿童实际使用这些平台。这一现象印证了更广泛的研究发现:数字内容正深刻重塑青少年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剧中提及的安德鲁·泰特,这位以极端厌女立场著称的网络名人,其塑造的"以自我为中心、支配他人"的价值观,恰好契合了青春期群体的某种心理需求。《卫报》在《安德鲁·泰特如何影响未成年人》一文中披露,他创办的"奋斗者大学"网络课程虽需月费49.99美元,却吸引了包括13岁未成年人在内的大量追随者。肯塔基大学社会学副教授梅雷亚德·莫洛尼指出,处于自我认同关键期的中学生,极易被这种将个体置于宇宙中心的极端理念所吸引,这种认知模式对青少年群体具有显著的影响力。

《混沌少年时》剧照中,美利坚大学两极化与极端主义研究创新实验室(PERIL)主任帕夏·达什特加德指出,泰特的言论精准捕捉了青春期男孩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对异性交往的困惑、对自我认同的迷茫,以及对社会规则的不安全感。他进一步分析称,泰特通过贩卖"掌握社会密码"的文化资本,实质上构建了一种针对特定群体的叙事框架。这种框架恰好填补了女权主义话语体系中被忽视的男孩心理空白,使部分人群在主流意识形态中陷入失语状态。达什特加德认为,泰特的言论模式延续了"挑衅艺人"的商业模式,利用冒犯性内容进行价值转化。而该剧主创、同时饰演父亲角色的斯蒂芬·格拉汉姆,则基于2021年与2023年两起涉及青少年的恶性事件创作剧本。13岁凶手杰米的案例不仅是剧情核心,更成为映射Z世代心理状态的棱镜——社交媒体上的厌女宣言、极端言论的点赞行为,正折射出被数字环境重塑的年轻一代的精神图谱,无数个杰米的镜像碎片在虚拟与现实的交界处不断折射。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